首個「家庭照顧協議」成功案例 貼近照顧與被照顧者需求

by 江妙瑩

2018年2月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簡稱家總)祕書長陳景寧與網氏讀者分享〈家庭照顧協議:別讓照顧衝突毀了家的愛〉,首度對外宣布「家庭照顧協議」免費服務試辦計畫,該計畫推行一年多以來,終於有了第一個成功案例,協助求助者婉如(化名)和平地與其他手足溝通完成照顧媽媽的分擔工作,媽媽不僅獲得家人同心的妥善照顧,婉如自此舒緩長期照顧的身心壓力,安心接受癌症醫療。

什麼是受照顧者的最大利益?從召開家庭照顧會議開始。Photo by Steven HWG on Unsplash

婉如,60歲,未婚,與媽媽同住,56歲遭公司裁員之際,因媽媽腦中風臥床,需要家人長期照顧。因為是家中唯一的單身女兒,又失業在家,婉如便順理成章地承擔起照顧工作。雖然有長照服務協助婉如照顧媽媽,可是,4年來,婉如感到體力日益下降,在一次國民健檢中,又發現罹患乳癌。慌亂又憂慮的婉如很想請求手足支援,已經成為主要照顧者的她,卻又不知如何啟齒!

家庭照顧協議,顧名思義,就是家人經過討論針對長期照顧方式、時間分工、花費分擔等事項所做出的決定,並以文件書寫決議,由家人簽名確認。

家總副主任張筱嬋說,像婉如案例需要第三方作為平台,邀集家人一起討論照顧協議的家庭不勝枚舉。又例如,一名男性長者有自己的積蓄,住在台中的養護機構且聘了外籍看護照顧,女兒卻始終質疑住在高雄的媽媽為何不出錢出力?張筱嬋指出,於是家總扮演第三方平台角色,協助女兒釐清母女的情感糾葛,以及家族裡超過20年的恩恩怨怨!

回到婉如的案例。由於長期照顧媽媽,婉如遭到手足指責「A走了媽媽的錢」等不堪言詞,令她躊躇不前,幾度想放棄溝通。張筱嬋說,婉如輾轉地經由在地關懷團體轉介到家總後,首先幫忙她盤點、釐清家族裡的人力、物力、時間、她的期待,以及分析現有各種照顧服務的方案。同時,家總社工也個別連繫其他手足,「我們發現,其實手足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溝通」張筱嬋指出,於是婉如家族共開了二次會議,讓婉如的照顧困境終於圓滿解決。

據家總日前公布「2018全國省份照顧長輩家庭的照顧分工、決策與衝突經驗調查」發現,僅有1/3家庭經常溝通照顧問題,溝通內容中,以照顧方式、費用分擔不均和醫療決定為最常吵架的原因。張筱嬋說,婉如家族第一次會議,主要在釐清與聚焦人力、財務、有哪些長照服務可供選擇;讓家人各自回去思考,間隔兩週後召開第二次會議便討論分工,同時視各人的經濟能力比例分配金額。張筱嬋說,雖二次會議就讓婉如家人簽字確認協議內容,可是,會議前社工來來回回各項與家人互動、釐清問題、盤點資源,卻是數倍於會議時間。由此了解到,推動「家庭照顧協議」計畫的挑戰與其發揮的功效。

張筱嬋說,目前還有10個左右家庭協議中,若民眾對照顧協議有需求,她建議可以先至「家庭照顧協議線上指引工具」,先從評估自家是否適合進行家庭照顧協議開始,隨著線上指引一步步往下了解:

  1. 主要照顧方式選項,例如在家照顧、日間照顧中心、養護機構/護理之家
  2. 每月生活開銷預估,例如生活花費、醫藥費、交通費、房租……
  3. 照顧財源預估,例如被照顧者的資產可支付費用、哪些家人可共同負擔費用
  4. 家庭討論方式,例如直接找全家一起討論、先找最容易溝通的合作說服其他人、先說服最難溝通的其他人就不是問題……

同時掌握三不原則:不插嘴、不翻舊帳、不強求公平。回答所有問題後,將產出一份家庭照顧會議清單,正向開啟家庭照顧會議討論的基礎。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