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映帆/愛上紐西蘭的廁所

by Mirama江映帆

第二站:愛上紐西蘭的廁所

紐西蘭北島奧克蘭Piha區的山區廁所,廁所是聯通的,設計成兩個門。江映帆提供

如廁的囧經驗

我喜歡出國的一項重要原因是因為廁所。你們知道嗎?身為一位跨性別者,在台灣的廁所經驗真的很不容易,每天平均4-6次的廁所,每一次都須要做好準備。我記得國中階段的我幾乎不上學校的廁所,不是因為廁所不夠乾淨,而是當我往廁所的路上必須要經過很多班級,總有讓我不安的眼光投向我,在廁所時我也很難面對鏡子裡的他人的眼神,彷彿我不適合在這上廁所,尤其女廁要排隊時,尷尬的程度讓我很難留在隊伍中,多半趁男廁人少、不會被注意時快速解決。

成長過程因性別而產生極大的焦慮不安。2004以前是沒有性別教育的年代,我的原生家庭與長老教會的生活充滿二元性別框架,對女性的主體與自主權的概念並不盛行,遇到騷擾、歧視、權益受侵害時沒有相關法律,總覺得所有的發生都是自己的錯,當時只能隱藏或學習偽裝自己,好幾次在外如廁被罵、莫名被趕出去的囧境記憶猶新。

紐西蘭劇院內廁所用了外星人與4種符號。江映帆提供

空間就是性別》畢恆達老師挑戰了「公」共空間對性別文化的影響,空間設計反應性別友善程度,16年來台灣不斷學習,觀察近年台灣廁所空間規劃的改變,澎湖馬公國小台大世新校園、台北市政府的性別友善廁所……還有很多角落開始能看見非二元的廁所空間符號,使用時發現除了心情的自在,不知為何也特別乾淨,據說爭取經費與設計圖的討論過程很艱辛,因為需要調整廁所的既定印象,必須讓所有參與這項改變的工作人員能夠有性別意識,改變既有框架 ,才能考慮各種性別的經驗創造全新上廁所環境。

令人放鬆安心的紐西蘭公廁

出國前,我閱讀到紐西蘭劇院內廁所用了外星人與4種符號,其中一個符號看起來是穿裙的男性或穿褲的女性,上面寫著:無論如何,拜託記得洗手。簡單的圖示能讓人放鬆上廁所,何樂不為?

紐西蘭之旅總共住了15個地方,包含觀光區、小城鎮等,沒有一間廁所令人失望,遠至公路廁所、靠近海岸線或湖邊,以及高度觀光的皇后鎮廁所,走靠近後發現每一間都是不分性別使用,像是非常乾淨的太空艙,除了免費使用,透過電動門設計彷彿進了太空艙。剛開始我不太知道要按哪裡,一位在附近的高大白人男性用友善的笑容與聲音告知我按壓位置,門關上後聽到的是令人放鬆的輕音樂與舒緩的燈光設計,地板很乾燥,而衛生紙使用後可沖馬桶,沒有看過滿出來的垃圾桶,洗手台與鏡子也在裡面、旁邊備有烘手機、洗手乳,餐後可以自在擁有個人空間的刷牙,安心出發下個地方。

紐西蘭機場雖不像美國、加拿大、北歐國家有性別友善廁所,但使用時卻明顯感覺沒有異樣眼光。除了性別友善,生態友善也做得很好,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觀光山區的生態(深井)廁所,雖不用沖水卻非常乾淨、完全沒有異味。讓人不禁反思乾淨、安全、放鬆的性別友善廁所是否能讓人養成維護環境的態度?自己開心後會讓下一位使用者也舒服開心?

紐西蘭公路風景,沿路廁所都非常舒服、乾淨。江映帆提供

廁所對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喘息空間,對性少數、跨性別者、身心障礙者來說,都很重要,關乎著是否有願意、有能力去到那個區域。紐西蘭的空間經驗使我更願意正視上廁所的需求,其實是可以很自在不需有壓力的,空間設計的規劃與使用經驗會幫助人們突破刻板印象,打破了二元廁所的性別特權,「無形的牆」身體與心理的框架也跟著鬆動,讓上廁所回歸到廁所本身,而不被賦予性別化的責任義務,人們能夠稍微輕鬆的認識彼此的差異,而不再將生理性別與性別角色框架綁在一起,產生認識差異的連結力量。

在紐西蘭,路邊廁所都可以用Google搜尋到,看到路牌轉進去就會有。江映帆提供

台灣的性別平權號稱亞洲第一,有性平三法(編註: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騷擾防治法)的保障,同性伴侶可以透過748專法(編註: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結婚,這些都是靠每一個我們的性別意識覺醒與連結進而有力量向政府對話,給不同性別者制度性的保障是生存安全感的第一步,上廁所是每個人的生存必須,期盼無性別廁所的落實能加快腳步,改造的過程加入考量性別需求,接住每一個角落的聲音為的是讓世界變得更友善。

(專欄作者帆與紅是一對已婚女同志伴侶,本名為江映帆、苗元紅)

更多小帆和小紅兩個女生的紐西蘭蜜月之旅隨思隨想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