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者組織:疫情下街友增多,照顧安置需多元措施
by 江妙瑩
「街友醫療中斷,看到幾個腳部有蜂窩性組織炎」、「女性街友處境困境,遭受性暴力的風險高」、「無家者多無手機或手機僅是電話功能,疫情資訊落差大,缺乏衛教」一場連結北高三市無家者組織的線上講座,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芒草心)工作者分享疫情下街友生活的艱難,呼籲台北市政府需提出長遠的無家者照顧及安置方案。
三級警戒下的無家者悲歌
5月15日(2021)起雙北地區及全國陸續啟動三級警戒,全力圍堵萬華茶室所引起的病毒傳播鏈,隨著確診人數瞬間爆增,醫療院所量能超載,廟宇、圖書館、電影院、健身中心等人流複雜的公共場所緊急關閉,餐廳、小吃店禁止內用,以減少人員流動。
5、6月疫情嚴峻期間,無家者賴以為生的零工機會戛然而止,原本無家者利用醫院、超商開飲機吃泡麵充飢也因疫情不得其門而入,醫院因確診者增多滿載,也中斷了無家者就醫機會。漸漸地,無家者原已聚集的台北車站、228公園和龍山寺週邊發現,無家者人數慢慢增多,據芒草心協會的觀察,以台北車站為例,在5月疫情初期,無家者約100人左右,至6月底止,竟高達250人(見 芒草心 x 人生百味聯合聲明 2),造成弱勢的無家者群聚感染風險高。
在無家者食、住無著的窘迫之際,萬華商家連結當地社福組織撐起強而有力的物資團隊(見 防疫模範!見街友「挖垃圾桶也沒東西吃」悲歌 萬華60年小店撐出最強口罩物資隊),利用夜半無人無家者入睡後,無家者服務組織悄悄地在腳邊擺放口罩、飲用水、麵包等防疫物資包,並隨著警戒期不斷延長,愈來愈多關心的個人、商家及民間單位加入捐贈行列。「起初艋舺公園、台北車站發生小規模群聚確診案例時,我們的臉書粉專確實收到爆量的抗議訊息,指責因為社福組織發物資造成群聚,進而擔憂形成破口」,一名無家者組織社工說,無家者照顧安置問題是現階段最為迫切關心的議題。
無家者年輕化,社會結構問題流落街頭
一場由台灣食育協會和作家林立青主持的「燭光點點:跟著『丐幫幫主』來了解疫情下的街頭」線上座談,邀請雙北和高雄無家者服務組織一起聊聊三個縣市處理無家者安置的現況。根據新北市及高雄代表的分享,目前新北及高雄市的無家者早在疫期初始安排入住中途之家 或短期防疫旅館(見 202位被安置街友過半已打疫苗 篩出2確診者皆已康復出院、街友群聚引發不安 高市與三旅館簽約短期安置140人),「疫情發生已一個多月,目前尚未見到台北市政府提出具體的無家者照顧及安置計畫」,這名被稱「丐幫幫主」的張獻忠語重心長的說(編註:台北市社會局6月30日新聞稿稱已輔導35位街友入住中途之家、協助10位街友租屋)。
張獻忠投入無家者關懷服務逾20年,從擔任台北市萬華社福中心街友業務,離職後結合一群關心貧窮議題朋友共同創設芒草心協會,致力無家者脫貧自立生活計畫,分別設立男、女性無家者關懷據點外,同時輔導其就業及扶助就醫服務。
長期觀察及陪伴無家者的張獻忠指出,無家者的成因相當多元,有其結構性因素;大部分家庭功能不健全或者在育幼院長大,有的是更生人,有的從鄉村到都市求職不易,有7成因產業外移失業,職涯轉換不易而淪落到街頭,這種流浪到社會底層的境遇,張獻忠說,這是每一個人都可能遭遇的風險,因此,如何解決無家者居住問題,使其穩定就業是很重要的課題。目前芒草心除了提供中途之家外,也發展友善公寓方案,協助無家者共同租屋,營造無家者互助的家庭功能,同時促進正向的人際關係連結及穩定生活。
女性無家者遭受街頭性暴力風險高
「家庭暴力是女性無家者流落街頭的重要原因之一」負責友善公寓方案的外展社工李佳庭說,受暴離家或因精神疾病、吸毒被家人遺棄的女性無家者不少,她指出,女性無家者雖較男性無家者少,約為十分之一,年齡多為40歲以上,三級警戒以來出現年輕化的趨勢。
以三級警戒以來,李佳庭發現西門町一帶陸續出現約30歲的女性無家者,這群年輕女性無家者是街頭性暴力的高風險群,她說,為了躲避危險,她們往往將自己隱藏起來,居住在大樓開放空間的陰暗轉角處,不易為人察覺,更容易落入邊緣弱勢的處境。
由於新北和高雄皆安排無家者入住庇護中心或短期防疫旅館等固定處所,使得施打疫苗進度順利;可是在台北街頭的無家者卻施打意願低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第一線防疫醫師姜冠宇日前便在臉書發言「原本應該預計200位街友,只掛號了120多位,最後只有不到80位來」。張獻忠解釋,很多無家者無力購買手機,即便有手機也是電話功能,缺少接收疫苗正確資訊的管道,也會擔心疫苗對身體的危害,無家者組織必須一對一宣導,利用發物資同時發傳單,讓無家者了解正確的資訊。
芒草心聯袂另一萬華在地無家者組織「人生百味」發出聲明指出,僅有疫苗也無法解決街頭流浪者仍持續曝露在高風險中的問題,目前「等待無家者發燒、採檢,再作大規模篩檢」這樣被動的做法,也許適合面對臨時短期的疫情,但隨著疫情不斷變化,甚至有變種病毒的情況下,市政府應對無家者有更長遠的規畫,才能有效讓弱勢者不要成為疫情下的受害者,並且預防疫情持續擴大,避免未來擔負更龐大的社會成本。
日本立專法提供生活保護無家者銳減
安置無家者一直是社會期盼的重要課題。日本20年來,街頭有25,000多名無家者,銳減到目前僅剩下3,000多人,日本是怎麼做到的?台灣食育協會和林立青於是在7月4日邀請日本資深非營利組織工作者、也是NPO法人生活困窮·Homeless 自立支援GAMBA之會理事長副田一朗與談。副田一朗指出,在民間組織長期倡議下,日本訂立無家者自立支援專法是協助無家者脫貧的重要行動。日本分別於2002年及2014立法通過「路上生活者自立支援法」及「生活困窮者自立支援法」,提供專責人力協助無家者脫離流浪、避免流浪的生活。
台北市政府需提出長遠系統性的無家者照顧安置方案
日本透過專法提供無家者生活補助、就業輔導以及極其重要的安置住所等生活保護的經驗,預防無家者流落街頭,張獻忠認為值得台灣借鏡。對於強制安置的爭議,芒草心主張,其實所有的安置都不能是強制性、違反基本人權的,因此,他們提出多元管道一起互為配套,以滿足不同人的需求。他們建議疫情期間的安置可從兩個面向著手:
- 不願入住旅館的無家者可以就地安置或就近安置於大型場館,重點是要有安全距離的空間規劃。人數太多的群聚地須將溢出的人分流至他處,安置旅館可以是其配套。
- 安排旅館入住,搭配提供飲食、健康管理等誘因,並加入感染控制的設計,讓願意入住的無家者有個安身之所。
芒草心指出,民間普遍了解疫情下政府有許多過去前所未聞的挑戰需要克服,但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居住弱勢群體面臨的高風險,也將是整個社會必須共同承擔的風險。他們建議北市府應盡早規畫長期系統性的臨時空間以安置居住弱勢者,而不是發現問題卻選擇忽視與消極補救,整體防疫才能更加完善。
資料來源: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台北市政府新聞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