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走春
by 江妙瑩
婦女救援基金會長期倡議以「軍中性奴隸」取代慰安婦一詞,翻轉「慰安婦是自願的」迷思。歷經財務、疫情還有租約到期的影響下,台灣第一座「慰安婦」博物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短暫休館後,於 2021 年 10 月 27 日以嶄新風貌再度和大家見面。
婦援會為網氏編輯團隊一員,姊妹團員們於農曆春節年假前夕到新館祝賀「鬥鬧熱」(台語,共襄盛舉),由婦援會執行長杜瑛秋導覽,我們看見婦援會及設計師為台籍慰安婦留下典藏文物的努力,以阿嬤生命史和被害人觀點為中心進行系列設計,同時以房子、茄仔袋、鐵網、繪本、聲音管子、蘆葦、蝴蝶等隱喻元素,將阿嬤家的精神跟理念傳承下來,讓民眾一踏入博物館就感同身受阿嬤們在二戰期間遭遇的不公不義。
阿嬤家共 5 個展區,包括 4 個常設展區:「認識阿嬤們」、「誘騙與脅迫」、「我們就是他們」、「面對歧視的韌性」,展區的鐵網有如遭誘騙成「慰安婦」的意象,被禁錮的人生如牢籠般無法逃離,我們一行人在鐵籠前合影,近身感受阿嬤們被宰制的身心靈。
近年來透過西方 #MeToo 運動的推波助瀾,我們了解到,即便是性工作者,亦或在風月場所謀生的女性,並不代表個人就同意在軍中從娼,其所遭受的性暴力事蹟更應為歷史文化教育的重要議題。杜瑛秋指出,台灣輿論仍存在「慰安婦是自願的」迷思,她說,經調查,阿嬤們多為養女或童養媳,為幫助養家生計必須外出工作,對阿嬤們而言,被迫成為軍中性奴隸,果真有選擇的權利?以駁斥「自願說」。
1992 年阿嬤們現身記者會控訴二戰時期日軍的性暴力,後續引發其他受害阿嬤勇敢站出來共同發聲,展現集體力量,阿嬤們可說是 #MeToo 運動的先行者,她們喚醒世人正視軍隊性別暴力問題,這是阿嬤們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也是阿嬤家新館首期特展為闡述女性人權的重要理念。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由於場地限制,現場實施人流管制,容納參觀人數為 30 人,若現場人數超過上限則需在外等候,至場內人員離場才能進場參觀。時間周一至周五早上 10:00 至下午 17:00。
若需「團體導覽」的服務,請至阿嬤家官網「學習與活動」—「團體導覽預約」填寫表單,或是直接去電02-2553-7133諮詢!
更多參觀資訊在官網:婦女救援基金會附設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瀏覽更多網氏慰安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