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連署支持新增「親職假」,給育兒爸媽更彈性的選擇

by SKY

2022 虎年效應下,台灣新生人口可能再創新低

內政部日前公布戶口統計資料發現,台灣的總人口數已連續 2 年負成長,也就是連續 2 年死亡人數高於新生人數,2021 年的新生人口更是來到新低點,從 2019年 17 萬 7,767 新生兒數、2020 年 16 萬 5,249 人、2021 為 15萬3,820 人,2021 年較 2020 減少 1 萬 1,429 人、約 6.92%[1];這低迷的生育率,果真如美國中情局的預測報告,台灣的生育率排名是全世界 227 個國家和地區的倒數第一名[2]?

促成性別平等、不分性別共同育兒,提供育兒爸媽更有彈性選擇的親職假,已是國際趨勢。Photo by Mark Stosberg on Unsplash

因應新生人口持續探底的國安危機,行政院於 2021 年修法育嬰假,從 7 月 1 日起,由原先 6 成薪提高至 8 成薪;請育嬰假領 8成薪、產檢假多 2 天!同時請育嬰假的單位原先的 6 個月起跳,放寬到不少於 30 日,而且雙親可以共同請領。也就是說,育嬰假的請假單位縮小、給付率提高、家長可以共同請假、共同領津貼。這項新制,到底能提升多少生育率?根據 BBC NEWS 中文引述前台大社會學系林萬憶教授表示「不樂觀」,預測 2022 虎年效應下,新生兒可能再創新低[3]。

新增親職假修法的三大訴求

這幾天,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簡稱托盟)發起一項「支持修法新增『親職假』,給爸媽多一種請假的選擇」連署行動,透過修正「性別工作平等法」和「就業保險法」,以因應現代家長多元的育兒需求,多一個平衡工作與育兒的假別選擇,其訴求有 3 大點:

  1. 修正「性別工作平等法」:新增「親職假」(parental leave),得使用至子女滿 8 歲,得以「小時」或「日」為請假單位。
  2. 修正「就業保險法」:新增「親職假津貼」,其補助與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相同。
  3. 親職假與育嬰留職停薪兩項制度的時數與給付合併計算,同為現行的 6 個月 8 成薪。

2021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托育政策篇】中,身為托盟成員之一的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發表了一篇「『自動自發』成為育兒神隊友?別傻了!唯有設計精準的育嬰假,才能有效支持不分性別共同育兒」,該基金會研發專員黃喬鈴指出,台灣爸媽使用育嬰假的性別比約為 2 : 8 (2020年請領人數,男性占18.6%、女性81.4%),她同時強調,從國際經驗看育嬰假制度設計的關鍵要素,就是捍衛男性當爸爸的權利;同時從國際經驗與研究皆證實,育嬰假的「薪資給付水準」、「不可轉讓的設計」及「使用彈性」等因素,在在影響男性請領的比例。因此,要促成性別平等、不分性別共同育兒,提供育兒爸媽更有彈性選擇的親職假,使得育兒照顧不致多由女性單方承擔,以提振台灣低生育率。

從國際經驗看育嬰假制度設計的關鍵要素,就是捍衛男性當爸爸的權利。Photo by Naassom Azevedo on Unsplash

親職假彈性化是國際趨勢

現行「育嬰留職停薪」究竟有哪些不足之處?托盟發現,對育兒家長的想像非常狹隘,難以符合現代家長既要兼顧工作又要育兒的現實,更不利雙親同時想分工照顧孩子的需求,其有兩大不足之處:

  1. 以「月」為單位:現在要請育嬰留職停薪,必須每次以「不少於六個月」為原則,雖然去年改為可以「不低於三十日」,但只有兩次機會,依舊限制家長只能以「塊狀」請領。若想用育嬰假,只能選擇在一段時間內完全離開工作崗位、回家全職育兒。
  2. 只能使用到「子女滿 3 歲前」:孩子上幼兒園、國小低年級也有家長親自照顧的需求,但育嬰留職停薪只能用到小孩滿三歲,無法完整涵蓋兒童需要照顧的年齡。

目前的國際經驗,托盟指出,以瑞典的親職假制度被聯合國基金報告封為最具時間彈性(huge time flexibility),家長可以全時、半天、四分之一天或八分之一天請領,可請一段連續期間,也可分段休假,找到結合育兒與工作的最適切安排。親職假彈性化是國際趨勢,生育率在國際已是敬陪末座的台灣,該是完善修法迎頭趕上了。

來自托盟的呼籲和邀請:

無論你現在需不需要,只要你認同,誠摯地邀請你填寫線上連署表單。記得也分享給身邊的親朋好友,集結眾人的聲音與力量,讓政府清楚知道我們的迫切需求!
支持修法新增「#親職假」,給爸媽多一種請假的選擇!
相關新聞

[1]國安危機!我人口連2年負成長 去年新生兒失守16萬人大關

[2]CIA公佈2021年生育率預測 台灣全球最低

[3]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 政府推優惠措施 前景仍不樂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