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垃圾?

by 江慧儀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偶有機會到各地的學校走走看看、講課或辦研習。雖然許多時候路途遙遠,但我把這些時候當成一種旅遊的方式,只是一般旅遊是參觀名勝風景,而我參觀各地學校,以及學區附近的風光。這些長長短短、往來都市、鄉間的旅途讓我有機會多認識台灣,也提供一些機會從細微之處觀察到教育現場的一些真實。

在每次的台灣校園之旅中,我曾被一心為學生學校努力的校長老師所感動;看過來自各國、熱情參與學校活動的新移民媽媽如何豐富學校的多元文化;看過部落學校用心利用各種自然物營造的校園空間;也曾對孩子們富饒創意與童趣的藝術作品連連發出驚嘆聲;看過孩子專心練習吹奏陶笛的表情多麼動人…這些畫面都是一次次支持我展開台灣校園之旅的動機與能量。不過,我偶爾也會在學校遇見視學生為無物的老師;在廁所垃圾桶中撇見一隻死掉的小鳥,讓我感到一整天都不舒服。

今天,就從這隻垃圾桶中的小鳥說起吧!這隻小鳥死狀並不安詳,羽毛混亂,從被丟棄在垃圾桶中的模樣可以想像,應該是在小鳥死去後,被學生往垃圾桶一丟的結果。剛看到這個景象時,坦白說,我很自然地皺起眉頭。心中第一個反應是:這學校老師怎麼教學生的?垃圾桶是裝垃圾的,小鳥怎麼會淪落到垃圾桶中呢?這就表示小鳥被視為是垃圾,或者說死去的小鳥,是一種垃圾囉?

幾分鐘後,我平息一開始心中激烈的反應,試著去想想學生為什麼會把小鳥丟到垃圾桶?以及這件事情可能發生的原因。我猜想,事情可能是這樣發生的,學生在操場上玩耍,發現一隻奄奄一息的小鳥(從外觀看起來不大像是剛開始學會飛行的幼鳥,因此可能是生病或老死的成鳥)。孩子們嘰嘰喳喳地討論著該怎麼處理牠。或許孩子們餵養了他幾天,也或許 還沒來得及照顧他他就死去了,也可能因為禽流感的關係,老師要學生不可以接觸禽鳥!總之,無論有沒有討論,老師有沒有引導學生,這小生命最後被視為一種垃圾,而被丟棄在垃圾桶中,等著送進焚化爐去處理。

這個小事件,雖然讓我對這所努力致力於環境教育的學校感到有點失望,但我也知道如此處理生命的方法,還是隨處可見。孩子們自然課養蠶寶寶作為觀察生命的方法,繁殖多了,新鮮感失去了,該怎麼辦?有時候老師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任憑學生一盒一盒丟在學校垃圾桶(當然,也有老師改養蝴蝶幼蟲,等蝴蝶長大就可以自由飛翔)。我也曾聽擔任老師的年輕朋友說,他開車不小心撞死一隻流浪狗,因為心中不安,就決定按照小時候的俗語,將那隻流浪狗放水流,也顧不了什麼污染不污染,還是回歸大地了。

常常,我跟先生也會在社區垃圾桶中看到一盆盆被丟棄的植物,它們通常只是因為沒澆水而枯萎而已,我們將這些被視為垃圾的植物帶回家後,他們仍舊會很健康地冒出新芽,油油綠綠的模樣幫我們的屋頂增添不少生氣,因為更多的植物,也吸引更多小昆蟲、蜻蜓蝴蝶、鳥兒流連在我們的小屋頂上。

每每看到這樣的情景,我跟先生總是會感到不解,這些「生命」怎麼會被視為「垃圾」?在我們長大所受的教育,甚至現在孩子所受的教育當中是不是些環節被忽略了?我們總是朗朗上口地說,「生命來自大地的孕育」,那麼,面對生命的死去,無論是人類或非人類,是不是該讓生命也回到大地?

(作者為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執行長)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