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人吃在地食物?

by 黃淑德

要支持小農家及合作農場,就是購買本土生產食物。

買在地食物,你花的每一塊錢中的大部分可以落到農友口袋;如果你習慣到連鎖超市貨量販店消費,那麼你消費的每一元,可能只有幾分錢是農友的所得(特別是進口食品,如泰國水果、進口牛肉,台灣百分之九十七的牛肉都是仰賴進口)。

當有自覺的購買本地食物時,我們是透過金錢、貨物的交換選擇了經濟活動,也就是活絡本土經濟景氣,因為在地消費的金錢,可以留在當地流通。享受其他好處包括:熟度夠、新鮮度佳、品種多樣、減少中間商與運輸的費用。

在地蔬果通常是符合節氣生產的,可以熟度較佳才採收,所以能有該季節特有的風味。因為不需要擔心長途運輸的損耗(碰撞壓傷、長黴、腐爛、脫水),所以不需依賴要燻防腐、多重包裝及冷藏。

全球化的時代,食物被當成一般商品運來運去,我們首先應降低對空運食物的消費,以降低因運輸對石油的消耗與空氣污染。像台灣全島及澎湖所生產的食物都可以視為「在地食物」,因為生鮮產品通常一天內可以由產地運至市場或消費地。

要支持在地生產的食物,你可以這樣積極的行動:

1. 依季節認識在地盛產食材,並學習其烹調方式。
2. 和鄰居共組一個在地食物的配送班。
3. 到餐廳點菜時,盡量挑選使用台灣生產的菜色(可以炒吃鮭魚、鱈魚)。
4. 在自己家裡或社區舉辦當季食品的分享餐會。
5. 認識在地農友,到他的田裡拜訪了解他的栽種情形。
6. 闢一小塊地學習種菜,試著減少對外購蔬果的依賴。
7. 購買一批盛產的蔬果,學著自己做果乾、醃製、果醬、果汁,留到季節後仍可以享用或分贈親友。

(作者為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