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追求真浪漫?一點也不!
by 王正彤
打電話給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發現手機號碼已經停用,輾轉幾折才取得新號碼,電話接通不免寒喧幾句。我說怎麼沒通知一聲就換了手機號碼?莫非還像以前一樣迷糊,又掉了手機,把親朋好友的電話全丟了?
「才不是,是前一陣子有個追求者,天天打電話給我噓寒問暖。有幾次我忘了帶手機出門,又很晚回家,半夜三更他也一直打電話,把我的家人都吵得不得安寧。
等我接到電話,問他為什麼這麼晚還打電話來,他又說是關心我,為了確定我安全到家才打這麼多通電話。我煩得受不了,索性把電話號碼換了。可是又怕他從朋友那裡又要到我的新號碼,所以我只給很少數的人我的新電話。」話筒那頭的她聲音聽起來餘悸未消,好像遭受過很大的驚嚇。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多少耳聞目見,或親身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慕班花之名而來的別系男生,每天都到宿舍門口站崗,只為了見佳人一面,把佳人嚇得足不出戶;略為陰暗的回家小巷中,跳出傳聞中對好友心儀已久的同事,把好友著實嚇了一跳,而他卻是為了送上小禮一份,已經跟隨好友行蹤好幾個晚上才尋得香閨所在;暱名的仰慕者每天送花到辦公室捧妳的人場,大家都說妳人氣好旺,妳卻覺得發窘還發毛,真想鑽到地下不要再被找到。
到了近幾年,網路興起,當初視做不錯的朋友而交換了msn帳號的仰慕者,總在你每次上線時call你跟你聊天,沒話找話到你一上線就開始擔心,你覺得好像隨時都有雙眼睛在窺伺你,這雙眼睛好像知道所有你的事情,願意公開的、保留給私人的都不例外……
事實上,以上所舉的例子,都是屬於交往或約會中「過度追求」的不同型態,一旦追求者持續進行的追求活動,超過當事人所能忍受的程度而造成當事人的困擾、不舒服,就可能有「過度追求」的問題。
這些人並沒有做什麼大奸大惡的事情,他們既沒有像前一陣子新聞報導,男子對女友囚禁施虐,也沒有在分手之後潑酸報復,更沒有殺人越貨、放火打劫。然而,這些「只是過度追求」的行為對苦主來說,輕者感覺煩躁、不堪其擾,乃至於需要在生活模式上做出程度不一的調整,嚴重者還可能因為這種如影隨形的監視的恐懼感而失去對人基本的信任感,無法正常的繼續生活。
在異性戀的體制下(註),根據傳統性別關係的劃分,男性往往扮演了主動、掌控追求行動的一方,「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常是當雙方沒有一見鍾情,而必須展開追求行動時的教戰守則。當事人怯懦的時候,身邊總是有親友團擔當智囊,以「男子氣概」與「美人溫柔鄉」威脅利誘,上演「兄弟同心,其力斷金」的軍教片式集眾人之力把福利社美眉的戲碼。
然而在此同時,卻很少人記得問,「鐵杵」是否「『想』被磨成繡花針」?「金石」又是否總是能被「精誠」所開呢?坊間各式的戀愛腳本:連續劇、不朽的愛情故事藉由不斷的重覆「反正追到了就是一段佳話」這句催眠口令壯膽,卻忘了想:「那如果追不到呢?是否會是一段惡夢?」
在此同時,女性則不被鼓勵主動表達自己的感覺,看多了「自做多情」遭人奚落的糗狀,我們學會在做出反應之前再三的猶豫退縮:「我怎麼知道這不是我的錯覺?我怎麼知道他不是僅僅出於好友的關心和情誼?」我們從小學會「受人點滴當報以湧泉」這類以德報德的品性,竟讓我們在面對這些徒具形式卻無法打心裡感受到善意、讓我們感覺到不適的行為時瞠目結舌,無言以對,只能事後暗自生氣;或者是當我們表示拒絕時,身邊的人反而責怪自己,怎麼這麼不識好歹,狠心踐踏別人神聖的愛意……
前幾年好萊塢有一個令人心碎的消息,某位女明星的影迷,長期跟蹤、在女明星家門外徘徊監視,終於有一天,以手槍將女明星擊斃於她的家門口。當我們不斷的強化這種合理化所有「以愛為名」的精神或肉體暴力的邏輯,許多的悲劇就悄悄的、或許是以不那麼暴烈、但一樣傷害的方式發生。
所以,如果有人假求愛之名,侵入我們的生活,為了自己也為了他好,我們一定得大聲而清楚的拒絕,而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的週遭時,我們恐怕也得做那國王的新衣故事中的小孩,戳破愛情的障眼法,勇敢的說:「過度追求真浪漫?一點也不!」
註:
在此說明,並不是只有異性戀間才會有「過度追求」的狀況,同志之間也常會出現因為不了解對方界線,又未進行良好的溝通而出現過度追求的問題。同志之間情慾流動、追求交往的模式更為多變,當留待另文處理。
(作者為婦女新知基金會媒體與教育推廣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