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女巫的低語
by 張瀞文
新書出版前,看完三校稿(編註:書名《愛孩子要有效率》)之後,突然想以母親的心情寫一篇後記,覺得如此一來這本書才顯得完整,雖然是以專家的立場來完成這本書,書的靈魂卻是來自一個母親實踐母職的經驗與反思,此書的骨架是來自親自養育孩子所經歷的愛與痛、歡笑與眼淚。
寫這本書的時候重新閱讀了過去紀錄兒子成長的一些文章,發現了一封我寫給幼稚園老師的信,信中的一段話正可以表達我作為一個母親的心情:「我比較在意的是學校帶孩子的態度,學校的老師是不是能夠將孩子當作是一個主體?或是把孩子當成可以被操弄的玩偶?尊重孩子,是不是只是嘴巴說說而已?是不是玩弄專家的理論技巧而已?很多幼稚園的花腔,我都能一眼看破。
我曾經看過May老師向兒子道歉,是真正誠意地道歉,也曾經多次看過她溫柔地告訴家長,「我們在加拿大是不打孩子的」!我很感動,也很清楚,不打不表示溺愛,也不表示不教,用力去彎曲枝幹,並不能助它抽長,這些道理所有的大人都懂,卻仍舊一心一意想把水中浮起的木頭,狠狠壓入水中。
在這裡,我觀察到老師與孩子的互動中,沒有很多『如果……你是……,我們就愛你……』、『如果你不……,我就不……』,在台灣的教育與家庭中,卻充斥著這些以愛為名的剝奪,不願耐心等待孩子學會,不願真心聽到孩子說什麼,不願仔細看清楚孩子表現了什麼,就急急地祭出無數恐嚇、勒索,讓孩子以為愛是有條件的,以為必須要用好成績、很乖,去換取大人的愛,孩子發展自愛與自我價值感的機會就在這些所謂的『教導』中被剝奪了。
我真的不在乎兒子會不會說英文,會不會使用電腦,但是我絕對在乎,他在我身邊之外的地方,受到什麼影響,因為這些都將決定兒子長大後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作為一個人的品質,比這個人會什麼技能,還要更重要。」
當了九年的媽媽,我是且戰且走,隨時觀察感應孩子的成長與改變,一段時間或是遇到某些事件,我會即刻自我檢討,毫不遲疑地修正教養態度與方式。
孩子的一言一行是我的鏡子,譬如某一段時間我常覺得他講話口氣很差,讓我聽了很不爽,然而仔細觀照之後,我發現他的講話口氣是學我的,學習我跟他講話的口氣,以媽媽治他之道,反治媽媽,我深自反省的結果,那段時間我真的都是這樣跟他說話的,當我改變了自己,孩子也跟著改變。
兒子總是在給媽媽一些教導,若是我沒有成為兒子的媽媽,就沒有這本書的產出,成為母親九年,我深切感恩兒子成為我的孩子,如果沒有當過母親也沒有親自教養孩子,我的人生並不可能完整,這是我成為母親至今的學習,願與所有的姊妹共享。
- 想了解女巫散記開版詞,歡迎到叫錯丈夫的名字。
(作者為身心靈整合治療團體領導人、自由作家,歡迎到四月女巫的赤道小築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