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多元豐富的「她們」
by 王筱慧
以前不太「真的」認知有三十幾萬外籍配偶在台灣,直到我成為南洋台灣姊妹會志工前,姐妹會ㄧ位志工問我參加姊妹會的原因,我從單純想實踐女性主義而加入女性團體,第一次則「被迫」思考我與新移民女性的關係。記得當時是從我在國小擔任教職的班級中有兩位新移民(大陸、菲律賓籍)的小孩談起,說真的那是我第一次去分析與這兩位孩子和媽媽互動的情況,因為之前我都是把她們當成是一般台灣家庭一樣,例如,小孩下課會送安親班照顧;都是媽媽作為與老師聯繫窗口……等,但林林總總看似與台灣家庭無異的生活狀況,卻是這些新移民努力的結果:媽媽從事低薪長時的工作賺錢生活,孩子送安親班變成應然與必然之惡;菲律賓籍媽媽說的一口流利台語但中文不太通,卻依然是家中唯一與老師聯繫孩子狀況的窗口。以上兩個小例子當然有許多可分析的內容,像是母職、國族、階級、教育等意涵,但這些略過不論,我對她們的認知,可說是一種無意識她們存在在我們生活周遭的反應,因為我沒看見她們努力地要與台灣人「相同」,及整個台灣社會如何透過各種制度要「去除」、「漠視」她們,為的是要「提昇」她們。
從我成為志工以來,知道這些姊妹的生活經驗,其中不乏令人佩服、堅毅的生活態度,例如有姐妹一天做兩份工作,工作銜接間只有一個小時的喘息時間,晚上工作要到12點才休息,一個月兩份薪水加起來也才3萬多元;或者,一位在印尼大學畢業的姐妹,在印尼時有一份不錯的上班族工作,嫁來台灣生養小孩多年後,現在在一家早餐店做事,她自我說服工作不分好壞,有一份收入幫助家計就好;又或者擁有好廚藝的越南姐妹,有機會頂一家小吃店來做生意時,總是捨不得休息,除了每月沒有固定休假的日子,就連肚子隱痛了許久也不願休息,問她原因,說是要應付房租,開店才有錢賺。她們如此認真辛苦的工作,就是要求得一個安穩的家庭生活狀況,讓她們的小孩跟別人一樣。
這珍惜擁有的態度跟許多台灣人無異,但她們要更加付出才能獲得,誰能說她們對台灣或她的家庭沒有貢獻?但我更想反向思考,就算沒有這些令人讚嘆的事蹟,早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新移民姊妹就不存在嗎?學中文、適應台灣風俗、照顧家庭、認真工作,她們已經夠融入台灣了。現在是我們應該張開眼睛,友善地去看看社會因為她們的加入變得如何豐富;除了大家都願意品嚐的南洋美食之外,她們更可以是她們母國的文化大使,將不同文化的內涵帶入我們的生活中。
所以遇見「多元」新移民的我們,如果沒有帶著「多元」的視野與態度,再多的豐富的好材料,也只能炒出一盤單調無味的菜。
(作者為基層教師,同時為南洋台灣姊妹會會員發展部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