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慧心靈原鄉之路─東台灣卡塔文化團隊的傳承

by 江妙瑩


(林秀慧展示小鳥不要來產品)

媽媽是客家人、爸爸是排灣原住民,從小在文化衝突背景下成長的林秀慧,培養出她敏銳的族群意識以及易感的文化涵養。

由於父母工作變動頻頻,林秀慧像許多原住民家庭的子女一 樣在大台北邊緣區域擺盪。林秀慧遺傳了爸爸的黝黑膚色,小學四年級以前,完全感覺不到自己和其他同學有何不同。升上五年級,上到「吳鳳的故事」,卻被同學 指責的說「番仔」,林秀慧的心靈受到很大的創傷,也是她第一次逃課,每天哭著回家。

失去自我認同的林秀慧上了國中,拒絕承認自己是原住民 族,也對弟弟妹妹耳提面命要保持沉默。這時碰到七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在工業區工作的爸爸收入減少,人也變得消沉,經常喝酒抒解壓力,直到1991年爸爸 過世,林秀慧才從族群歧視的烙印惡夢中驚醒,她嚴肅的問自己:「我要什麼?我要做什麼?」

因媽媽需支付爸爸酗酒住院的龐大醫藥費,林秀慧得自力更生,四處打工,直到與朋友一起做旅行社工作,提升她的社交能力,也讓她更有信心為返回心靈原鄉──台東作準備。

學設計出身的林秀慧,回台東後仍未忘情本業,先後在T恤 制服製作公司、台東縣政府接案,不但累積當地人脈,同時對排灣、布農、阿美、卑南等各族群的文化深入了解,例如大港口阿美、馬蘭阿美和太巴塱阿美究竟有何 不同?也對各族的圖騰文化一一解析,思考如何配色才符合族群的特色。這段探索旅程促使林秀慧和丈夫決定在原鄉定居下來,林秀慧語重心長的說:「承認自己是 原住民,找到生命開花的著力點是此生莫大的喜悅!」

2002年進入台東基督教長老教會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的 文化產業組,林秀慧參與了「傳習工場」計畫,協助部落中低收入者或單親婦女有就業的機會,以維持基本的生活品質。由於先後有原民會的擴大就業方案,以及勞 委會的多元就業方案等經費的挹注,「傳習工場」以文化傳承為定位,成立了「東台灣卡塔文化團隊」,在台東糖廠內成立「原社手創生活館」,有了固定場所、聘 請講師、提供婦女教育訓練課程、培養人才,慢慢的才有固定的人力分擔林秀慧原本一肩挑的工作。


(原社手創生活館東台灣卡塔文化團隊系列產品一隅)

為了讓參加課程的婦女無後顧之憂,原社同時開設課後安親班,規劃孩子們喜愛的美勞、籃球、教寫信寄卡片……最多曾有20多位小朋友跟著媽媽一起上課,好不熱鬧。

「小鳥不要來」排灣珠設計系列產品是「東台灣卡塔文化團 隊」打響名號的第一炮,林秀慧說,在定調排灣珠文化創意發展之前,學員們有很多、很深刻的討論,究竟是要打悲情牌,讓媽媽們的作品很快有回報,還是不以婚 暴、單親為訴求,單純的回歸到文化創意來思考?「由於一起工作的姊妹,不一定皆為單親、婚暴受害女性,最終大夥兒決定以傳承文化為共識」林秀慧欣喜於參 與、討論、達成共識、共同創作為文化團隊的重要精神。

不打悲情牌、不倚賴廣告宣傳,「東台灣卡塔文化團隊」如 何在其他已有市場占有率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林秀慧說,剛開始媽媽們大多沒有信心,覺得技術不夠好,於是她們從參加比賽著手,果然在2003年全國創意 工藝精品獎競賽、2006年琉璃珠設計競賽中,參賽媽媽的作品全入圍、得獎,自此媽媽們彷若打了強心劑,象徵小米豐收意象的「小鳥不要來」、象徵原住民浪 漫愛情意象的「桐花開了」……一系列產品陸續開發出來,奠定「東台灣卡塔文化團隊」在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中的一席地位。 從否認原住民身分,到自我認同,進而與原鄉族人一起找到文化傳承的契機,林秀慧一步一腳印,心靈原鄉之路豐收且圓滿。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