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區產業提攜婦女─陽光廚房的新意

by 陳芳蓉

好好生活
在這裡,請暫且卸下您的包袱,好好吃頓飯
細細咀嚼中
感受食物理蘊藏的熱切關懷

感恩~有能力工作 可以付出,踏踏實實的活著

感恩~當累了,倦了
有互相照顧扶持的家人
好好活著,好好生活著

當我們走進橘紅色調的「陽光蔬食雜舖」,人稱張姐的張紅雅指著在餐廳牆上清新的蔬果圖像旁的這幅字句「這就是我對生活的期許,我的理想」。

二十幾年來,自成立社區資源交流協會,直至今天的陽光廚房、陽光蔬食雜舖,張紅雅把社區左鄰右舍、受家暴、低收入戶的婦女,以及外籍配偶組織起來,對待如家人般,一起工作、一起成長。

此時又逢世界性的金融風暴,社會經濟危機日現,失業率頻頻升高。紅雅說,如果失業者回到社區來安頓,讓他們小額創業、自食其力,可以轉化社會未來可能的亂象。

一個社區人口數約6000—8000人,中間需仰賴 1500-2000人的工作生產者。她規劃出社區產業方案,是以內湖的陽光廚房作為社區產業營運基礎,計畫是讓有經濟能力者每月出資100元,集資幫助社 區內的低收入者創業。創什麼業呢?有三個方向:烹飪(小吃個體戶)、綠化(園藝)、照護(或清潔勞務),目前有四、五百戶人認養這個方案。


(圖片由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提供)

她舉做蘿蔔絲餅為例,這也是現在進行的方案。陽光廚房研發出蘿蔔絲餅是最適合還需要同時照顧家人的婦女作的「產業」,因為作蘿蔔絲餅不需要太多的技術,成品又能冷凍不影響口味。從業的媽媽可以在家一面工作,一面看管孩子的功課。

培訓過程,她說,如果蘿蔔絲餅做不超過8次,都不夠好吃。但NG作品怎麼辦呢?由三十位「大媽」每人以五百元輪流買下這些還不夠好吃的餅。以三個月為一週期養成一個成熟的作業人,之後讓他們可以有每月2-2.5萬的家庭收入。

她說,作飲食的人就是要挑剔。過程艱辛,也充滿溫馨。

她也計畫利用陽光廚房原有前門的空間,作一個可以與社區、社會其他資源結合的社區雜貨舖。讓社區需要工作的婦女有一個伸展的空間。

近幾個月,她們也設計出整體社區產業計畫課程,並且希望 推展至全台灣,現在已在「桃園陽光廚房女性創業方案」動起來了。課程內容除了烹飪教作以陽光廚房的素食小吃為主的食品外,他們認為飲食的健康概念、工作前 的健身運動、瞭解自我的性向、與人的互動,對社會的關懷,都是想加入這個產業的婦女必備的知能與技能。

從社區資源交流協會出發,到陽光廚房的社區送餐,其中的 人力資源由社區的弱勢婦女來承擔。這樣的工作若非張紅雅對社區的瞭解、整合和付出,大約沒有今天的局面。她的強勢是給人的感受,但也可能是她的急性子。有 人稱她老闆,她說,我們這裡沒有階級之分,也沒有幹部,我們是一群一起做事的姊妹。

她說,她們的勤奮、刻苦令她心疼,而學習的意願不高,容易滿足現狀卻是讓她心急、煩憂的問題。

於是她用拍照、錄影整理出一套工作流程,準備貼在牆上,讓工作人員清楚工作的標準尺度。讓她們從家庭廚房走到社區廚房,甚而走進專業廚房,這中間可以建立起她們甚少有的信心。

有一位工作伙伴外表上看起來能幹,於是大家都把工作交給 她,超出她的能力,讓她生出對工作的恐懼和排斥。張紅雅說,其實這個人只是欠缺思考的習慣,不求進步而已。陪伴、輔導….互相扶持的關係,十年來讓陽光廚 房的「老人」走出去自立門戶,換了心血繼續努力。目前新舊加起來約有十人。

她說:從錯誤中,大步跨出去。初期的產品的品質瑕疵,如粽子煮糊了、水餃口感不佳、下鍋破皮等等,她至今談起來,充滿感恩,因為許許多多人的包容、協助,讓她度過難關,也讓她有今天的工作呈現,使更多人受益。

大步跨出去,開創陽光蔬食雜舖和希望日後在各地發芽、成長的社區產業。

我說,我要來和妳學作素菜,如義大利麵。她說,好啊,我就是想到合作社的各個站點去教作菜,你們想學什麼,我教什麼。

毫不保留的胸襟,真是陽光啊!

(本文由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綠主張》2009.5第68期提供)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