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下看台灣醫護的勞動待遇

by 江妙瑩

隨著 Omicrone 疫情從高原期趨緩,中重症及死亡人數逐漸滑落,各縣市專責病房開設率持續下修,醫護人員的勞動處境是否逐漸失去鎂光燈焦點,乏人聞問,值得關注。

隨著 Omicrone 疫情從高原期趨緩,台灣醫護人員的勞動處境是否逐漸失去鎂光燈焦點,乏人聞問,值得關注。(圖片非當事人)Photo by Viki Mohamad on Unsplash

2022 年 5 月疫情嚴峻之際,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計畫調高專責病房的醫護比,引發基層醫療人員的反彈,要求中央正視護理人力不足的問題,臺灣護理產業工會等五大醫療業工會也表示,防疫工作壓垮醫療人員,增加津貼是治標不治本[1]。巧合的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晉芬此時出版新書《勞動待遇與代價:從性別觀點分析台灣醫護工作》(以下簡稱《勞動待遇》),為我們提供多項值得省思的分析結果。

《勞動待遇》透過對於 3 間醫院超過 4,720 位護理人員與醫師的問卷調查,從性別觀點分析,強調從女性處境看醫護職場勞動及家務勞動的情形,藉由量化分析方式探討經濟、家庭與個人層面的勞動結果。

從張晉芬的研究,我們了解到,「醫護」雖是一個統稱,卻明顯呈現出性別與階級的差異,無論是勞動待遇、薪資報酬、工作與家庭衝突程度、醫療院所內面臨的暴力風險等等,在在顯示醫院內醫師及護理人員的勞動過程和權力關係,反映的是十足性別化的職業結構。在這個結構中,女性特質及女性主導的工作價值被貶抑,進而影響到女性的工作機會與職業選擇[2]。

當了爸爸的男醫師,薪資有正面效果,媽媽醫護卻是薪資懲罰效應

張晉芬指出,勞力和時間的額外付出,對醫護人員來說,並沒有獲得相應的薪資報酬,可說是血汗勞工。

分析醫師和護理人員的薪資結構,張晉芬指出,研究進行問卷調查時間始於 2014 年,當時台灣男性受雇者的平均薪資超過 5 萬,女性則為 4 萬 2 千元(行政院主計處 2015)。與一般受雇者平均收入相比,研究樣本中的男醫師平均月薪近 15 萬元,女醫師不到 12 萬元,高出一般受雇者甚多,而護理人員平均月薪為 5 萬 2 千元,卻遠遠不及男女醫師而有職業差異。

張晉芬同時發現,隨著年資加薪的速度醫師高於護理人員,男醫師又高於女醫師;組織及科別也有顯著差異,公立優於私立,外科又優於內科及其他單位。因此,張晉芬的結論,如果醫護人員是為人母親,通常被認為不會全心投入工作,會有薪資懲罰效應;如果是爸爸身分,男醫師的薪資卻有正面效果(P.31);因為男醫師可以專注於職場勞動,因為「養家活口」對他們來說是助力而非阻力,但對女性醫護人員而言,卻是事業發展的絆腳石。

張晉芬指出,醫院是治病救命的地方,也是危險的工作場所。Photo by Omar Elsharawy on Unsplash

女醫護工作價值遭貶抑,高流動率突顯工作兼顧家庭衝突大

疫情期間,我們透過每日下午 2:00 防疫指揮中心的記者會了解到,醫療量能的消長,嚴重影響確診者的治療成效與死亡人數。而各醫療院所的醫護人力流失,特別是偏鄉離島的醫療資源及人力匱乏,為眾人所知。依張晉芬的分析結果,有高比例的醫護人員因為工作而無法兼顧家務及家庭照顧責任,進而出現衝突感受而離職,其中仍然有男女性別及階級的差異,對於男性而言,雖然同樣感知到就業與家務的衝突,但是家務勞動不會成為干擾工作成就的重要因素。女性醫師及護理人員的衝突感卻都高於男性醫師,而女性護理人員的衝突感又高於男女醫師(P.168)。

2018年間,日本東京醫大遭媒體爆料,校方從 2011 年以來,只要是女性考生一律都被扣分,其目的是為了減少招收女學生,理由是女醫師會因為婚育離開職場或留職停薪,浪費之前的訓練[3]。日本醫科女考生在2011至2018年持續遭到性別差異對待,與台灣醫護的勞動處境相映照,顯然是男性處於優勢、女性處於劣勢地位的社會結構使然。

在一般家長眼中,護理照顧工作需要細心、體貼與耐心,過去多鼓勵家中女兒報考護校,取得穩定的工作與不錯的待遇。《勞動待遇》一書卻指出,有高達 8 成的護理人員認為工作影響家庭生活。張晉芬指出,有些覺得衝突感很大的醫護人員很可能早早就轉換跑道或退出勞動市場,不在該書的研究樣本內,因此工作影響家庭生活的醫護人數比例可能被嚴重低估了(P.170)。

張晉芬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護理人員的職場環境來說至為重要。Photo by Anton on Unsplash

醫療場域的長工時、非預期加班頻仍,即使身為專業人員,女性無法跳脫傳統性別分工的角色,不僅在照護工作中要有知識和技術,同時被要求或自動向病患表達溫暖、同理和情感,導致護理工作不只是體力和精神的消耗,同時必須承擔較多的家庭責任,因而感受到工作與家庭無法兼顧的兩難困境。張晉芬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護理人員的職場環境來說至為重要。

從張晉芬的研究顯示,工時愈長,過勞感愈高,身心疲憊的醫護人員在診療與照顧上力不從心,造成高流動率和新人卻步。衛福部負責管理醫院內醫護人力的規畫與分配,醫護的責任制,她認為,看似為病患健康把關,醫護惡劣的勞動條件,受到影響的仍是全民,這也是我們在疫情期間,見證全球醫療崩潰,來不及救援的悲劇發生。疫情高壓下,需要我們給予勞苦的醫護更多支持與肯定。

醫院是治病救命的地方,也是危險的工作場所

據張晉芬的調查,有三分之二的醫護人員曾遭受過暴力,其中病患及其親友是主要施暴者。其中仍有職業和性別的差異,護理人員受暴經驗高於醫師,女醫師受暴經驗又高於男醫師(P.86)。「新北雙和醫院確診病患疑不滿隔離 持刀砍傷3護理人員」、「又有『台灣鯛』對醫護施暴! 臺大醫院怒:有受傷就告到底」、「施暴畫面曝光!男堅持急診過夜被拒 竟朝護師呼巴掌遭收押」,近二年COVID-19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受到暴力對待的新聞不時躍然紙上,印證了這項研究結果。

在當今以管控人事成本為優先政策的醫政管理思維下,針對醫護勞動環境惡化現象,張晉芬主張提高薪資補償,或者讓工作安排有彈性且保有原來收入;同時期待持續透過工會或集體的力量實踐同值同酬的性別正義。

[1]專責病房護病比上限1:7 醫護工會:增加津貼治標不治本

[2]臺大社會學速記粉專(202120505)

[3]女考生一律扣分 東京醫大刻意減招遭批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