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政策綱領~前言篇

by 李安妮

摘要:聯合國於1975年舉辦第一次世界婦女大會開始,從歷次會議的發展、提出的行動方案中,我們不難發現婦女人權的思潮隨著時代在變化,婦女議題的範圍也隨著發展的腳步在擴充,婦權運動的策略更隨著性別平等的進程在調整。聯合國為因應新興問題所帶給婦女的衝擊,在2010年7月1日宣佈整併原有的四個婦女相關單位,成立一個更高決策層級的整合性單位「UN Women」,期能以更有效的方式來解決全球婦女面臨的問題,並推動人類社會性別平等目標的達成。

我國做為國際社會的一員,除了必須面對金融危機、極端氣候、天災頻繁、能源與糧食短缺等全球化的命運外,還需面對國內人口高齡化、少子女化、貧富差距擴大、家庭與校園暴力、新型態家庭浮現、身心健康失衡、青年與中高齡就業困難、環境過度開發等自身的困境,這些問題都與婦女權益或性別平等議題息息相關。

從國際到台灣,細數婦女運動跡軌,現今台灣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性別平等政策?100年性平政策綱領共分七大面向,包括權力決策與影響力、就業經濟與福利、人身安全與司法、人口婚姻與家庭、教育媒體與文化、健康醫療與照顧、環境能源與科技,各領域學者專家並分別就現況背景、基本理念、政策願景、具體行動措施提出建議,擘劃未來性別平等政策藍圖。(開拓文教基金會)

邁向共治、共享、共贏的永續社會

國際接軌 全球同步

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為保障全球婦女基本權利、爭取婦女參與發展機會、促進世界和平,達成性別平等目標,聯合國先後召開四次重要的世界婦女大會,以及一次特別會議。從歷次會議所討論的議題、所達成的共識、以及後續所提出的行動方案中,不難發現婦女人權的思潮隨著時代在變化,婦女議題的範圍也隨著發展的腳步在擴充,婦權運動的策略更隨著性別平等的進程在調整。

1975年所舉行的第一次世界婦女大會,主要目的在透過全球對話的展開,喚醒各界對性別歧視持續的關注。具體行動包括訂定1976年至1985年為「婦女十年」,以及成立「國際婦女發展研究及訓練中心」(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Women, INSTRAW),和「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會」(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Fund for Women, UNIFEM)等機構,以期提供婦女發展研究、訓練及推動相關活動。1979年底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消除對婦女一切歧視公約」(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CEDAW),為了建立該公約在國際婦女社群中的共識,遂於1980年再度召開第二次世界婦女大會。此公約具有相當約束力,簽署國有義務每四年必須提出一次國家報告,來說明執行公約內容的進度及遇到的困難;此外公約的議定書中,更允許受到性別歧視的婦女可以提交申述書給國際公約組織,自此婦女人權就擁有相同於其他人權的個人申述程序。此次世界婦女大會中,與會者除了重新思考「單純保障婦女權利」和「促進婦女行使權利」二者之間的差異外,也確立了「平等」、「發展」、「和平」為未來努力的主軸。

1985年所召開的第三次世界婦女大會,適逢CEDAW國際公約通過,以及「婦女十年」期程結束的關鍵時刻,於是藉著CEDAW這項工具,回顧並評價「婦女十年」的成效就為大會揭開了序幕。根據聯合國的報告指出,過去十年的目標雖在提昇婦女地位,但結果卻只有少數婦女因此受益,尤其發展中國家的婦女仍嚴重處於邊緣位置。會上於是提出了奈洛比前瞻策略,對未來婦女運動的藍圖規劃出新方向,將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改善個人條件導向,調整為改變整體結構導向,也讓婦女議題成為人類發展的重要議題。換言之,有關婦女權益問題不僅要在傳統的家庭、就業、健康、教育、社會服務領域中被關心,甚至在工業、科學、通訊及環境各種領域中都要被討論。此外,聯合國大會也督促所屬組織成立各種婦女相關議題的工作小組,使婦女議題真正落實在個別組織的行動方案中。

Photo by didi_wu
Photo by didi_wu

這些接續不斷的努力,雖使全球婦女在各方面的條件及擁有的資源上都有相當程度的提昇,但各國仍普遍存在著性別不平等最基本的結構性問題,那就是世界上絕大部分影響人們生活的決策還是由男性所主導,幾乎完全缺乏女性觀點及女性經驗。因此,如何增進女性參與決策的能力,並讓各項重要決策過程中能多一些以女性價值為主體的政策輸出,就成為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核心思維。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貢獻,在於它成就了一個全新的全球性承諾,也就是「北京宣言暨行動綱領」(Beijing Declaration & Platform for Action)。與會者企圖運用性別主流化策略,將婦女的觀點、議題與權利融合在社會各面向、各階層、各領域。這樣的轉變也代表了對婦女權益的再認識,不但肯定婦女議題是人權議題,也宣示了性別主流化工作的推動是跨世紀全球的重要課題。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設置一個可運作的性別平等機制,也被列為綱領中12項重要領域之一。除此之外,此次大會還展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參與式民主典範。從世界各地齊聚了有史以來最多的非政府組織代表,讓這些非政府組織實際參與了行動綱領的討論與制定,並成為各國政府在往後實踐他們承諾時的有力監督者。

回顧這段歷史進程,無論從婦運的軌跡,或是從發展的軌跡來看,在在顯示出兩項無可逆轉的事實:一是人類的未來已不再由單一性別來主導,而是一個性別平等參與、共治共決的社會;另一則是經濟發展的果實必須為全人類所共享,而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在維持一個萬物共生的永續環境。整體而言,這是一個從立法保障婦女權利,到促使女性有效行使權利的過程;也是一個從聚焦於婦女議題到聚焦於性別議題的過程;亦是一個性別議題從邊陲到主流的過程;更是一個從鼓勵女性參與,到追求典範轉移的過程。

台灣經驗 迎頭趕上

回顧我國婦權的發展歷程,由於受到國內外政治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早年婦運的動能幾乎全部來自民間,解嚴後至90年代初期,婦運的街頭抗爭與立法遊說同時進行,在社會倡議之外,雖然開始出現修法成果,但是尚難深入政府體制、撼動社會既有的性別關係。9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解除戒嚴及民主體制的成長與發展,民間婦女團體與政府的關係,也在批判對抗之外,出現參與治理、借力使力的夥伴關係,開始產生對政策的影響力,修法與制訂新法的成果也持續累積。2000年以後,民間婦女團體以行政院婦權會做為參與式民主的平台,不但將國際間新興婦女議題置入國內相關議程,也將聯合國性別主流化的各項作為,實踐於政府體制中。政府部門對於性別主流化的推動,不但加速了台灣婦女權益的進展,擴充了婦女議題的範圍,也提昇了婦運對政府體制及台灣社會的影響力。

綜觀我國婦女權益在各領域的發展,有幾個重要里程碑:1947年制憲賦予女性參政權,並在憲法中明訂各級民意代表的選舉,需有婦女保障名額;1991年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增訂宣示保障婦女人格尊嚴、人身安全,並宣示將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實質平等;2005年修憲,將立法委員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並規範政黨的不分區當選名單中,婦女不得低於二分之一。婦女參政權的入憲,讓女性在國會的影響力增加,女性席次比例由1998年之19.1%成長至2008年的30%以上。「地方制度法」亦於1999年明定地方議會四分之一婦女保障名額,女性參政及當選率得以增加。

除了婦女參政權之外,90年之後我國共訂定十多項改善婦女處境相關法案,使婦女在人身安全、婚姻家庭、就業勞動、教育文化、福利脫貧、健康醫療等各領域有進一步保障。其中防暴三法確保婦女在公私領域中的人身安全,性平二法則明訂不同性別者在職場與教育體系中應享有的權利。而民法親屬篇的多次修正,包括修改子女姓氏的規定,則打破了傳統父系思維的陳規。此外,考試院在2006年至2007年間,開始檢討國家考試性別限制的規定,目前除監所人員考試因工作內容的特殊性仍有性別比例限制外,所有國家考試項目已全面取消性別限制,也稱得上是對營造公平機會邁開一大步。

至於施政政策方面,行政院1997年設置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以下簡稱婦權會),1999年成立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可說是國內性別平等機制的開端。自此,我國攸關婦女權益政策就由該委員會協調各部會加以推動,並透過基金會政策溝通平台擴大民間意見的參與。2000年婦權會提出「跨世紀婦女政策藍圖」、2004年通過「婦女政策綱領」,做為國家婦女權益政策發展的總方針。這段時間地方政府也陸續成立由首長擔任召集人的婦權會,並循行政院婦權會兩性共治,官民合作的運作模式,推動地方上的婦女權益工作。2005年婦權會進一步促成各部會訂定「性別主流化實施計畫」,除規定行政院各部會暨所屬機關均應設置層級最高的性別平等專案小組外,也要求中央各級委員會的組成要符合三分之一性別比例原則,而目前已有九成委員會已達成該項目標,這是我國邁向多元治理的一大進程。

在中央部會積極推動「性別主流化」政策下,行政院主計處完成「性別統計」建置,並進行多項「性別分析」報告,也研議「性別預算」編列及績效評估流程;人事行政局也在「性別意識培力」上持續辦理各種在職訓練課程、積極促進中央各部會所屬委員會性別比例改善,並自2002年起每年舉辦「金馨獎」,獎勵拔擢晉升女性主管的機關;研考會更研擬了「性別影響評估」,將行政院重大中長程計畫與法案修訂納入性別觀點,建立各種指標及管考機制,使性別議題融入經濟、財稅或公共建設等傳統上陽剛且欠缺人性化的領域,讓政策更具性別正義及弱勢關懷,並回歸施政以人為本的國家治理價值。目前各部會也逐漸發展具促進婦女權益或友善性別的專屬業務。在每一次法規與政策的推動改革上,雖無法立即改變社會文化及行政體系中既有的性別刻板印象,但是在國家體制逐漸將「性別影響評估」落實於法規與政策研議的過程中,將政府資源做最有效率且公平的配置,仍是國家邁向文明與實質性別平等的一大創舉!

性別平等 永續發展

21世紀的今天,全球化的結果產生了層出不窮的問題,聯合國為因應這些問題所帶給婦女的衝擊,在2010年7月1日宣佈整併原有的四個婦女相關單位,成立一個更高決策層級的整合性單位「UN Women」,期能以更有效的方式來解決全球婦女面臨的問題,並推動人類社會性別平等目標的達成。我國做為國際社會的一員,除了必須面對金融危機、極端氣候、天災頻繁、能源與糧食短缺等全球化的命運外,還需面對國內人口高齡化、少子女化、貧富差距擴大、家庭與校園暴力、新型態家庭浮現、身心健康失衡、青年與中高齡就業困難、環境過度開發等自身的困境,這些問題都與婦女權益或性別平等議題息息相關。明年適逢政府組織改造年,行政院亦將於院內設置專責「性別平等處」,以處理婦女權益與性別平等事務。值此之際,我國如何配合國際潮流,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往前走,調整中央與地方在性別平等推動上的步調,強化政府與民間在婦女權益及性別平權工作上的夥伴關係,促進國內外婦女組織的緊密聯繫,共同面對各項挑戰,克服各種困境等,都需要更具前瞻的規劃與策略。切盼此一政策綱領的提出,能持續打開性別視野,促進台灣社會邁向更多元、包容、豐富且文明的永續社會,開創我國在婦女權益與性別平權的黃金時期。

基本理念

一、 性別平等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
二、 婦女權益的提昇是促進性別平等的首要任務。
三、 性別主流化是實現施政以人為本的有效途徑。
四、 參與式民主是促進兩性共治共決的實踐策略。
五、 混合式經濟體制是婦女經濟安全的最佳屏障。
六、 性別觀點的人口政策是健全社會發展的基礎。
七、 具性別意識的教育媒體文化政策是建構性別平等社會的磐石。
八、 消除性別歧視與性別暴力是捍衛人身安全的重要關鍵。
九、 性別友善及身心並重的觀點是增進健康政策成效的要素。
十、 女性關懷融入環保與科技是對永續社會的承諾。

政策內涵

以下就各領域落實前述基本理念所應採取的政策內涵分述之:

一、 在權力、決策與影響力方面:

  1. 權力的平等:縮小職位上的性別差距
  2. 決策的平等:降低參與上的性別區隔
  3. 影響力的平等:使決策具備性別敏感度
  4. 引領亞洲,接軌國際

二、 在就業、經濟與福利方面:

  1. 結合脫貧與福利政策思維
  2. 平衡兩性工作與家庭責任
  3. 落實尊嚴及平等勞動價值
  4. 建構友善的就業與創業環境

三、 在人口、婚姻與家庭方面:

  1. 正視人口結構的失衡,建立務實的因應對策
  2. 落實性別正義,提倡性別觀點的人口政策
  3. 提倡平價化及公共化的托育政策,建立完整的兒童照顧服務體系
  4. 破除性別歧視,促進婚姻制度中的性別平權
  5. 尊重多元差異,打造婚姻移民的友善環境
  6. 正視多元化的家庭型態,建構全人的家庭照顧機制

四、 在教育、文化與媒體方面:

  1. 積極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法與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之規劃
  2. 媒體相關法律與媒體自律、公民團體與學界對媒體進行他律
  3. 建立性別弱勢者在公共領域中的可見性和主體性
  4. 消除文化禮俗儀典的性別歧視,積極突破父權文化的束縛

五、 在人身安全與司法方面:

  1. 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與歧視
  2. 消除任何形式之人口販運
  3. 建構安全的生活空間
  4. 建立具性別意識之司法環境

六、 在健康、醫療與照顧方面:

  1. 制定具性別意識與健康公平之政策
  2. 消弭性別角色規範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3. 提升健康/醫療/照顧過程中之自主性,特別是健康弱勢群體
  4. 發展各生命週期階段以女性為主體之整合式健康照護服務與健康資訊

七、 在環境、能源與科技方面:

  1. 讓各政策領域內的性別隔離降到最小
  2. 不同性別與弱勢處境者的基本需求均可獲得滿足
  3. 女性與弱勢的多元價值與知識得以成為主流或改變主流
  4. 結合民間力量、提升治理效能

(本文由「全國婦女國是會議」大會授權全文刊載)

延伸閱讀

相關網站

註:
性別平等政策綱領編輯委員會
總召集人:江宜樺
副總召集人:李安妮、張珏

各篇執筆人
前言:李安妮
權力、決策與影響力篇:黃長玲
就業、經濟與福利篇:莫藜藜
人口、婚姻與家庭篇:張瓊玲
教育、文化與媒體篇:黃馨慧、方念萱
人身安全與司法篇:王珮玲
健康、醫療與照顧篇:張菊惠
環境、能源與科技篇:彭渰雯

指導單位: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
編輯單位: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地輯單址:臺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1段15號9樓
電話:(02)2321 – 2100
網址:http://www.womenweb.org.tw/wrp.asp
中華民國100年2月25日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