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政策綱領~健康、醫療與照顧篇
by 張菊惠
摘要:2004年婦女政策綱領,以建構健康優先、具性別意識醫學倫理的健康政策原則,訂定九大健康與醫療的政策。經過幾年下來的推動,發覺性別意識仍未具體落實,友善醫療、慢性病、癌症疾病等還是缺乏性別敏感度;2011年性別平等政策綱領之健康、醫療與照顧篇:以性別平等與健康公平、性別與文化敏感度、參與及充權等主題討論。如下說明:
一、制定具性別意識與健康公平之政策
相關健康政策,皆須融入性別觀點發展性別友善措施,包含健康學校、健康職場等;重新配置健康與醫療資源,建構以健康促進為主,疾病預防為輔;並發展更多預防癌症發生的研究、方案和跨部會政策,提高山地離島、農村與偏遠地區之資源可及性與可近性之有效策略。
二、消弭性別角色規範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肯定女性對促進及維護健康之貢獻,鼓勵男性參與家庭照顧,減少我國傳統社會之照顧責任女性化現象。重視性別規範差異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並對家庭及職場的女性照顧者提供充分的資源及報酬。
三、提升健康/醫療/照顧過程中之自主性,特別是健康弱勢群體
提升健康/醫療/照顧機構之性別敏感度,確保並尊重文化與經濟弱勢族群之自主性。落實對婦女友善的醫療環境,並充分尊重女性的就醫權益及其自主性。
四、發展各生命週期階段以女性為主體之整合式健康照護服務與健康資訊
從學校、家庭、職場、社區、醫院、電腦網路等建構一共同照護網。且推動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群體具性別觀點之健康素養計畫,包含心理健康素養與健康資源利用,提升資源可近性。(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性別友善及身心並重的觀點是增進健康政策成效的要素
一、 現況與背景分析
2004年婦女政策綱領,依建構健康優先、具性別意識醫學倫理的健康政策原則,訂定健康與醫療的政策內涵為:(1)制定具性別意識之健康政策,建立有性別意識的醫學倫理與醫學教育。(2)強化性教育,提昇女性身體及性自主權,避免性病及非自主之懷孕。(3)健康決策機制中應考量性別的平衡性。(4)落實對婦女友善的醫療環境,並充分尊重女性的就醫權益及其自主性。(5)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之決策及資源分配,應力求地區、階級、族群及性別的平衡。(6)從事具性別意識的女性健康及疾病研究。(7)檢視並改善女性健康過度醫療化的現象。(8)肯定女性對促進及維護健康之貢獻,對家庭及職場的女性照顧者提供充分的資源及報酬。(9)推動青少女性教育工作。
爰此,衛生署於2005-2007召開數十場跨部會之政策制定會議,於2008年核定通過「婦女健康政策」,係首次打破局處業務導向、疾病導向、醫療導向、譴責病人導向,並以渥太華健康促進五大行動綱領撰寫之具性別意識健康政策。針對婦女政策綱領之九大政策內涵,轉化為可具體落實之目標和策略行動。這六年期間的性別與健康發展分述如下。
(一)健康決策之性別平衡比例失衡
衛生署所屬機關女性職員高達三分之二,但主管比例僅佔一半,相關委員會的女性參與率為三分之一。醫事照護人力性別比例失衡,女性婦產科醫師比例14.7%,男護士比例僅1%,護理之家照護者與照顧服務員之女性比例高達九成以上。健康/醫療/照顧產業勞動力雖以女性為主,但卻是職場性別友善措施推行最不力之產業,約聘兼職比率日益提高,輪班與超時工作,工作勞務與情感勞務繁重,嚴重缺乏支持婦女兼顧家庭和工作責任之措施。
(二)具性別觀點之健康研究與統計質與量皆不足
衛生署以人為對象之疾病死亡率、疾病危險因子、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研究已進行性別分析之比例已達五成,但影響政策之性別成效並不彰顯,未有性別敏感度預算或性別回應預算。為提升研究科技計畫管考人員的性別意識,於2007年和2008年科技管理研習營融入性別主流化與性別影響評估課程,但國科會與國衛院及大學相關研究所並無提升健康與醫療科技研究者性別意識措施。
性別統計資料侷限於生理性別的面向,缺乏界定社會性別對健康的影響(性別在社會文化、經濟、環境、醫療照護系統等健康決定因素上的差異,對健康的影響)。有資源利用的分析,但沒有資源控制的分析(避孕、墮胎與剖婦產決定權),無法瞭解家庭健康照護資源與決策。只能回答資源使用者是誰,但無法知道使用者的利益是什麼。多為個人指標,沒有從國家、醫療機構、社區等制度與組織結構觀點,分析性別與健康的關係。沒有針對健康服務提供的可及性、可近性(財務性、地理與文化可近性)和公平性分析(經濟發展、職業、地區經濟型態、所得不平等)。統計次分類不足,如:抗憂鬱藥物的使用和運動有性別比,但無法進一步得知年齡別的性別比、城鄉的性別比。因此會出現整體而言慢性病健康風險男高於女,但是依年齡別檢視生命週期的健康風險,會驚覺五十歲後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發生率皆是女性高於男性,存在風險發展趨勢之性別差異。吸菸人口男多於女,整體吸菸率是下降的,但女性吸菸者卻是增加的,女性戒菸動機和戒菸支持是低於男性的(排除懷孕分娩戒除)。
因為性別統計分析不足,導致有性別統計卻仍性別盲。此外,缺乏監督機制,資料未定期更新,缺乏從性別統計發展性別目標甚至性別回應預算的政策機制。另,性別統計按婦女政策綱領羅列,不易看到健康議題是否反映健康優先的價值,易忽略女性慢性病的風險高於男性,也難以從生命週期角度制訂策略。
(三)性別友善醫療環境進展慢
各類醫事人員繼續教育修習性別學分的比例不一,護士、醫檢、復健、營養與心理人員性別意識培力仍有待改進。並未評估性別繼續教育是否提升其性別敏感度,民眾無感醫事人員性別友善程度的提升。
母嬰親善醫院的普遍率仍低,特別是基層婦產科醫院,陪產率仍低(25%)(城鄉皆是),母乳哺育率54.2%遠低於北歐國家的98%與日本的70%。母嬰親善重點傾向哺餵母乳支持環境,極少針對女性友善生產措施,如待產、生產、產後同一室的樂兒房,減少生產過度醫療化及增加女性自主性之生產計畫書。少數醫院設置更年期門診、婦女健康門診/中心與青少年門診,但未有推廣政策,亦缺乏輔導與認證之鼓勵機制,以確保服務內容是否兼具保健資訊之充權和性別意識培力。
過度醫療化仍然嚴重,子宮切除率有下降,但剖腹產率仍高達三成(WHO建議比例為10-15%),灌腸與會陰切開率仍偏高。女性與男性之更年期被簡化和醫療化為性荷爾蒙不足,忽略更年期是中年進入老年過程中,除生理變化外,亦是社會角色、家庭結構、勞動經濟變動,準備退休的階段。
(四)性別角色規範差異影響身心健康
性別角色和不平等的性別關係在不同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健康防護的機會、資源多寡與求醫行為存在性別差異,導致健康風險,以及獲取健康資訊、照護和服務之機會不同,造成健康結果的性別差異。
婦女受傳統社會角色的規範,無酬家庭照顧者七成以上為女性,擁有較低經濟資源與決控感,在無替手情況下,一天工作時數為十九小時全年無休,老年照顧者尚有自身健康狀況之需求,其餘非老年之照顧者,尚有育兒之家務和經濟負荷,但是女性家庭照顧者喘息服務申請利用率卻低於男性。25-44歲育齡期婦女勞動參與率為75%,疲勞程度是所有年齡層之冠,凸顯職業婦女心力交瘁。雖然婦女工作對其健康有正面影響,但其主要從事之服務業、製造業、文書行政與照護工作,又因勞動環境差、同工不同酬、輪班、情緒勞動等因素,以及工作與家務兩個班別的雙重壓力下,每日平均工時較男性多一至三小時。
性別角色規範導致精神疾病罹患率與鎮靜抗憂鬱用藥一直是女性多於男性,且女性憂鬱症發作期長、較易慢性化、復發率高。近年來,精神疾病罹患率男女皆有增加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罹病率的年增率男性高於女性。男女好發之精神疾病類型不同,其中最大宗的情感性精神疾病和精神官能症女性是男性1.5倍,酒精性疾病與酒癮症候群男性是女性的六倍(年增率卻是女高於男)。自殺死亡的男女性別比是2.3,但是自殺通報關懷個案性別比卻是0.5,安心專線來電者性別比0.6,顯示女性會主動求助,易被社會網絡發現通報,但男性少求助且易被旁人輕忽的現象。關於男性自殺率激增對女性的影響並未被探討。
重男輕女導致生殖醫療過度干預影響出生性別比失衡,因抽血即能檢驗胎性,使性比例激增至111(自然情況下之出生性別比約在105至106)。不孕夫妻因傳宗接代期待造成身心與經濟負荷。於2007年實施人工生殖法後人工生殖利用率逐年增加,懷孕率與活產率隨女性年齡增加而下降。2008年人工生殖週期中,懷孕率36.5%,活產率27.1%,活產週期中雙多胞胎佔35.5%。
此外,對女性瘦才是美、胸部豐滿才具魅力、男性性功能等性別迷思,導致整型美容醫學與性功能治療等過度醫療化和商品化現象,女性過度消費瘦身產品惡化經濟處境,甚至引起不安全用藥問題。
(五)慢性病與癌症防治亟需社會文化和環境策略並具備性別敏感度
慢性病防治仍過度重視個人行為改變在健康促進上的重要性,忽略社會文化、環境和科技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和限制。如:女性肺癌與廚房油煙、二手煙、拜拜持香、雷射印表機廢碳粉等關係,乳癌與食物和環境荷爾蒙的關聯。未依不同性別之生命週期和社會經濟處境發展以民眾為主體規劃整合式照護。城鄉地區之健康照護資源與成效差距大,慢性病死亡率地區差異性大,以糖尿病為例,高屏和花東是北市的兩倍。
菸害防治法與癌症防治法著實讓改變了過去重治療輕預防的現象。國民健康局近年積極採取獎勵輔導和管理醫事產業手段,改善醫院重醫療和輕預防與篩檢之思維與作法,提升健康服務品質與涵蓋率,不同於過去僅採取衛生教育介入傳達保健是個人義務的價值。如: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40家)、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認證(167家)、社區戒菸諮詢藥局(北縣北市南市嘉市共280家藥局)。特別是醫院癌症醫療品質提升補助計畫獎勵原則中,評核指標以論質計酬概念加權計分五年內和2年內未做過子宮頸抹片和乳癌篩檢,與癌症存活率,獎金分配預算76%為癌症篩檢,34%為癌症診療。但婦女癌症防治預算以篩檢為最大宗,雖然降低婦癌死亡人數,但仍無法降低婦女的罹癌的風險,此外子宮頸癌疫苗防治策略焦點若為HPV疫苗甚至以子宮頸癌疫苗稱之時,則將性傳染疾病之男性責任隔絕於外,防護職責歸因於女性,是性別平等觀念的退步。
按議題推展保健工作,導致系統器官分離與身心分離,衛生局所、醫療機構、職場與社區的垂直整合和水平合作尚待強化。特別是女性更年期是健康老化的關鍵點,其所需之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性健康、運動、健康飲食和疾病篩檢分屬多個機構,醫院更年期門診、更年期諮詢服務、更年期成長團體與社區/職場健康營造,並未建構出以女性為主體之更年期照護網。國民健康局曾鼓勵各縣市發展成立的更年期成長團體,因未有積極策略協助其發展,目前仍運作團體數少,亦未能掌控更年期資源清單。
(六)健康不平等仍持續擴大存在
雖然男女面臨許多類似的健康挑戰,但差距依然很大,以致要特別關注婦女的健康問題。出於生物和行為方面的優勢,婦女壽命較長但不一定健康,某些狀況狀僅限於婦女,月經、妊娠和分娩雖非疾病,但具健康風險。某些健康挑戰對男女均有影響,但對女性影響更大或不同,或是獲得所需之衛生保健資訊和資源面臨更多困難。此外,性別不平等現象(例如勞動就業和收入方面的不平等、性別權力不對等、醫師性別)限制了女性保護其健康的能力。國家內部存在健康不平等現象,多元文化性別族群的健康需求不同,針對經濟、文化、區域、族群發展等不利條件下之兒童、少年、身心障礙者、老人、原住民、新住民、移民工作者等,應提供額外之協助以提升其健康生活品質。
新住民女性僅生育健康被關注,其餘健康需求皆未被考量。原住民之十大死因與十大癌症不同於全國統計,平地與山地鄉各疾病之發生率和死亡率皆遠遠高於都會區原住民,不同族裔間差異性亦大,但未見有不同策略介入。原住民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事故傷害、高血壓之死亡率遠高於全國,其中高血壓與糖尿病的死亡率是女性高於男性。平地鄉與山地鄉原住民癌症症死亡率高於都會區原住民2-3倍,值得注意的是平地鄉女性乳癌死亡率是都會區和山地鄉的2倍,子宮頸癌平地鄉和山地鄉是都會區的10倍,反應有潛在醫療保健服務利用可及性與可近性差的問題。原住民族不同族間的健康差異大,包括酗酒暴力等心理健康問題,亦缺乏對應之策略。
女性是長期照護的大宗利用者,因為平均餘命(男75.6歲,女性81.9歲)與失能生存年數(男性平均失能6年,女性7.5年)皆是女性均高於男性,推估需長期照護人數女多於男(1.5倍)。而結婚年齡男性大於女性三歲,老年配偶照顧者又以女性為主。原住民的老年性比例為0.66,更凸顯女性原住民的高齡需求與長照需求。
國民健康局為加強青少年的性健康,建置幸福e學園,提供性知識、線上心理諮詢與提問。可惜月經資訊、經痛處理、性傳染疾病(HIV與HPV病毒感染)不足,釐清子宮頸癌是性傳染疾病,青少年提問未作性別分析,明確區分少男與少女資訊區。性教育與性健康主管單位不同資源重疊,介入成效不明。
二、 基本理念與觀點
CEDAW公約中與健康/醫療/照顧有關的條文包括:第十二條「消除保健方面對婦女的歧視,特別是生育健康」,第十條「保障婦女教育和培訓的權利,包括參加體育和獲取計畫生育知識的權利」,第五條「消除有關性別角色的陳規定型觀念與偏見」,第六條「考量農村婦女面臨的特殊問題與權利」。
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2010)對北京行動綱領中的健康議題提出未來仍須加強的項目中,值得台灣借鏡的是:
- 增加健康促進和生殖健康服務的資源配置。
- 促進未成年女性之生殖健康,預防早孕與性傳染疾病。
- 重視脆弱婦女群體的優先需求,如:身心障礙、老年、貧窮、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婦女等。
- 加強保健系統之可及性和全面性,擴大心理健康、暴力侵害婦女和非傳染性疾病有關之女性保健服務。
- 應更加重視婦女作為正式和非正式照護者的需求和優先事項。WHO在婦女與職業健康計畫中強調除有薪工作之健康問題、職業生育危害與性騷擾外,亦須關注家務勞動、照顧工作者、移民工作者之健康問題。
2009年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把性別觀點納入世衛組織工作的主流的策略和行動計畫》WHA60.25號決議,敦促會員國將性別平等觀點納入各級衛生保健提供和服務,建立性別分析和計畫的能力,把性別問題納入組織管理的主流,促進性別統計資料的使用和性別分析,建立問責機制旨在加強和擴大衛生組織的能力並形成制度化,以分析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在健康方面的作用,並監測和處理健康系統和可避免的性別不平等,確保能充分實施性別主流化。將性別觀點納入各項政策和規劃,對於實現所有千年發展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充權和性別平等),並能促使2002年通過的世衛組織《性別政策》落實。
展望未來,2011年性別平等政策綱領之健康/醫療/照顧的原則為:性別平等與健康公平、性別及文化敏感度、參與及充權,最終目標為達到促進健康政策與服務之成效、涵蓋面和公平性。
(一)性別平等與健康公平之公共衛生政策
面對來自人口老化、家庭功能萎縮、社會價值變遷、城鄉差距及跨國婚姻的挑戰,復加上氣候變遷、環境汙染與安全等健康風險曝露的升高,追求健康平均餘命非醫藥科技能辦到。所有公共衛生政策、研究與介入方案,皆需以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為優先,且融入性別分析觀點,釐清與性別有關之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造成之健康不平等,以及性別角色與性別權力關係是否導致健康機會、資源和健康服務利用之不公平。婦女健康問題上急需更協調一致的政治和機構領導、可見度和資源,跨部門整合以建構安全、以人為中心、效率、效益及公平之健康照護體系。
(二)性別及文化敏感度之全人健康服務
婦女健康的需要超越了性和生殖問題,生、心、靈與社會並重,以生命週期為基礎發展切合多元性別與文化群體需要之服務,如果不能在婦女生命的適當時期處理健康問題,可能造成的後果和代價更大。重視脆弱婦女群體的優先需求,以及婦女作為正式和非正式照護者的迫切需求。增加性別影響健康、醫療和照護的質性與量性知識與資訊,據此發現性別目標,並監測進展。具性別與文化敏感度的健康服務方案須能鑑別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導致健康風險和求醫行為的差異,以及疾病後果和疾病負荷的性別差異。
(三)充權及參與之健康決策
儘管女性是主要的健康促進者,衛生系統依賴女性提供健康照護,包括在家庭內擔任主要照護人、在社區和醫療院所擔任保健志工,但是衛生系統往往很少回應她們的需要。婦女雖然是衛生系統的骨幹,但是她們卻很少能夠擔任行政或管理層的職務,大多數往往只從事低工資工作並面臨著更大的職業衛生風險。當婦女在家庭或社區中擔任健康照護提供者時,往往得不到支持、認可和報酬。惟有強化參與決策的層級,確保健康/醫療/照顧服務決策機制中的性別平衡,方能使決策具備性別敏感度。
三、 政策願景與內涵
(一) 制定具性別意識與健康公平之政策
促進公共政策改革以達更健康的社會。公共政策對女性和女童的健康結果具有潛在重要的影響力,如:健康學校、健康職場、健康醫院、健康社區、樂齡教育等方案,皆須融入性別觀點發展性別友善措施,增加充權,減少性別不平等。重新配置健康與醫療資源,建構以健康促進為主,疾病預防為輔,醫療與照護為最後一道防線的健康體系,落實心理健康三段五級之資源分配。性別與健康議題散落於各部會之局處間,有必要開展更多的合作,建立支援性結構、獎勵措施和問責機制,提升政策實踐之效益,中央與地方衛生單位內部局處科室間要有效的協作和聯繫,此外主動積極與其他部會發展協同合作,期能更全面性和回應滿足性別的需要。更多預防癌症發生的研究、方案和跨部會政策,提高山地離島、農村與偏遠地區之資源可及性與可近性之有效策略。
(二) 消弭性別角色規範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肯定女性對促進及維護健康之貢獻,鼓勵男性參與家庭照顧,減少我國傳統社會之照顧責任女性化現象。重視性別規範差異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對家庭及職場的女性照顧者提供充分的資源及報酬。減少婦女因疾病、育兒、照顧工作、社會文化成因所造成之心理健康威脅,增進其心理抗逆能力。重視暴力、隔離、忽視與偏見在婦女身心所造成的健康問題。照護服務之規劃考量家庭照顧者之社會性別需求(照顧者之性別角色、城鄉差異、原住民山地鄉之特殊文化與資源可近性需求),不因社會性別差異而產生照護資源取得之障礙。
(三) 提升健康/醫療/照顧過程中之自主性,特別是健康弱勢群體
培養健康/醫療/照顧從業人員之性別敏感度,提升健康/醫療/照顧機構之性別敏感度,使其有能力評估民眾在不同生命週期階段之需求和獲取服務的能力是否有社會性別差異,鑑別社會角色、文化與生物因素對健康風險、疾病經驗與健康結果的影響。確保並尊重文化與經濟弱勢族群之自主性。為滿足青少女、青少年、育齡期婦女及其配偶、新住民女性、原住民女性、老年女性、身心障礙者、移工、多元性別取向者的性別友善照護,不僅是成立婦女健康門診/中心、青少女門診、更年期門診,更要培力其健康素養。落實對婦女友善的醫療環境,並充分尊重女性的就醫權益及其自主性。
(四) 發展各生命週期階段以女性為主體之整合式健康照護服務與健康資訊
讓所有女孩有一個公平的健康開端對其一生健康至關重要,包括經期健康、生育健康、性健康、健康生活型態、心理健康、慢性病與性傳染疾病預防、用藥安全、環境危害健康等。年輕時確立健康的習慣可以幫助婦女積極健康地活到高齡歲數。婦女健康不僅僅與婦女自身有關,而且還對下一代的健康與發展具有影響。從學校、家庭、職場、社區、醫院、電腦網路等建構一共同照護網。藉由生命週期介入促進性別間的平等,並確保介入方案不會惡化性別角色關係的平等。
四、 具體行動措施
(一) 制定具性別意識與健康公平之政策
1. 健康政策與衛生法規之性別影響評估和成效分析
(1)定期檢討性別統計指標項目是否充分反映健康的性別差異,是否考慮到性別角色和性別差異及社會中的不平等現象,男女受益於獲得資源和服務的方式,健康政策是否回應性別統計發現的性別不平等問題。
(2)擴充性別統計維度責成各單位使用性別統計做性別分析而後產生中長程計畫。
(3)中央政府非新增之持續性中長程重大衛生計畫與重要醫療法規,包括心理健康相關政策皆需作性別影響評估。醫療院所與衛生局所健康服務方案規劃時須做性別檢視。
(4)針對長期照護需求的性別差異、城鄉和部落需求發展適切性策略。全民健康保險和未來的長期照顧保險應以給付為誘因,積極推動國民保健工作,落實民眾健康行為與健康生活型態管理,預防疾病,促進國民健康。
(5)依據社區與特定社群之醫療保健需求,整合社區醫療保健資源,全面提升醫療品質,發展優質、安全、可近性之全人的醫療照護體系與心理衛生服務系統。
(6)各項健康與福利服務之提供應以容易接近、連續性、權責分明、費用負擔得起,以及滿足全人需求和促進其身心健全發展為原則規劃之。
2. 積極推動性別友善之醫療與照護環境
(1)透過倡議活動、研討會或訓練等方式,讓國內醫事專業相關人員團體了解CEDAW公約和北京行動宣言,掌握WHO之性別主流化策略,以利性別友善醫療與照護環境發展。
(2)透過保險給付規定改善醫院重醫療和輕預防與篩檢之思維與作法。訂定性別親善門診之獎勵辦法並擴大普及率,比照癌症診療品質認證、癌症醫療論質獎勵要點,提供醫療與照護機構申請性別友善獎勵之誘因。
(3)檢視並改善生殖健康、性健康與心理健康過度醫療化的現象。研擬建立醫療風險基金,優化醫師執業環境,則可減少防禦性醫療,避免不必要醫療項目。如:剖腹產。
(4)正視婦產科醫師未來人力不足、年資過高之問題。積極研議人力培育獎勵計畫,擴大婦產科醫師角色為女性青春期、育齡期、更年期之全人照護家庭醫師,增加提供心理、乳房、泌尿與營養等健康服務。
(二) 消弭性別角色規範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1. 將性別分析與性別平等議題納入提供健康照護體系的主流。
(1)所有衛生統計資料必須按年齡、性別和群體屬性(族群別、職業別、地區別等)分列,據此發現性別目標,以做為發展性別敏感度計畫的基礎,並據此監測進展。
(2)確保所有的研究、政策、計劃、方案和倡議皆須融入性別觀點,包括公共衛生、醫療服務、照護與生物醫藥科技,此將有助健康公平與效率的目標達成。
(3)落實健康及疾病研究與實務方案融入性別分析,包括性別角色與疾病/健康的社會文化情境、正式和非正式健康照護提供者的性別角色、健康系統和服務的成效反應。
2. 醫療與照護機構評鑑與衛生局所績效納入性別平等指標。
(1)醫事與照護機構內成立性別平等推動委員會,每年提出一項性別改善目標和方案。建立醫事與照護機構人力資源性別統計,逐年縮小勞動性別化之比例。
(2)政府部門、醫療照護機構與學術研究機構之中高階管理人員皆需接受性別分析與性別預算培力課程,使其具備性別意識與性別分析能力,確保性別政策推動、傳遞、轉化行動策略與管理監督之效益。
(3)各種醫院評鑑項目,應增加性別權益項目,包括托育服務、員工身心健康促進,增加促進醫事與照護機構勞動就業之性別友善性措施。
(4)重視醫療人員所得分配不公,護理人員和約聘人員薪資過低的問題。檢視性別工作平等法在醫療與照護場域的實施現況。
3. 以社區為基礎的心理健康服務系統,整合各級心理衛生工作(藥物濫用、節酒、自殺、家暴精神病友、家庭…),減少婦女因疾病、社會、文化成因所造成之心理健康威脅,增進其心理抗逆能力。
4. 提升健康/醫療/照顧產業與學術研究機構內的性別平等,促進健康/醫療/照顧產業勞動處境之性別友善,破除健康/醫療/照顧服務工作者之性別刻板印象。
5. 減緩女性長期照護依賴之時間,延長健康平均餘命。
(三)提升健康/醫療/照顧過程中之自主性,特別是健康弱勢群體
1. 婦女在各層級之決策參與不低於30%、各種性別受僱者之支持網絡、組織工作考量婦女生育責任、社區健康委員會的性別平衡、服務提供過程聯結性別團體、檢視服務方向是否有性別偏見。
2. 經濟、文化、區域、族群發展等不利條件下之兒童、少年、身心障礙者、老人、婦女、原住民、新住民等,必須定期諮詢與結合民間社團,以了解其需求並提供額外之協助,以提升其健康生活品質。
3. 長期照護需要者能獲得具社會性別及文化適切性之身心照護服務,符合個人需求之長期照護服務,並支持家庭照顧能力,對女性照顧者提供適當之協助,以分擔家庭照顧責任,減輕女性照顧者之照顧負擔。
4. 提昇身體意識及性自主權,並建立正確體型意識,特別是女童與男童、青少女與青少年。非性別隔離的性教育與經期健康教育,減少性傳染疾病與非自主之懷孕,包括已婚與未婚、成年與未成年。
5. 滿足新住民女性來台後家庭生命週期各階段之需求,除了生育健康外,亦應擴大至其他性健康、經期健康、心理健康、慢性病與性傳染疾病預防、用藥安全、健康生活型態等資訊和服務。
6. 建構孕產婦的社區照護網絡,由懷孕開始到產後照護,針對不同目標群體提供適切的充權,提升生育健康和自我保健的之知能和自主性,營造兩性參與的親善生產及母乳哺育環境。
(四)發展各生命週期階段以女性為主體之整合式健康照護服務與健康資訊
1. 檢視衛生單位告局處之業務分工,重整為以生命週期為主體,針對不同生命週期之重要健康議題,整併連結三段五級工作與資源。跨部會整合與績效管理,俾利提供全人、全程、全方位的服務,以及增進資源使用的效率。
2. 制定跨部會共同允諾達成的婦女健康議程。
(1)聯結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部門,提供兒童、青少年獲得整合之健康教育、性教育、經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並評估監督其成效。
(2)聯結衛生與就業經濟勞動部門,提供適用於不同產業別與工作屬性之職場健康資訊與諮詢,並評估監督其成效。
(3)聯結衛生、內政部、移民署與學校,依新住民家庭生命週期提供具文化適切性之健康資訊、諮詢與服務,並評估監督其成效。
3. 推動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群體具性別觀點之健康素養計畫,內容須包含心理健康素養與健康資源利用。
4. 發展便利之健康諮詢、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之社區婦女健康服務中心。
5. 健康照護相關人員須尊重並了解原住民、新住民與移工之文化、健康信念與認知程度,據此提供適切資訊和發展服務。
(本文由「全國婦女國是會議」大會授權全文刊載)
延伸閱讀
- 性別平等政策綱領~前言篇/李安妮
- 性別平等政策綱領~權力、決策與影響力篇/黃長玲
- 性別平等政策綱領~就業、經濟與福利篇/莫藜藜
- 性別平等政策綱領~人口、婚姻與家庭篇/張瓊玲
- 性別平等政策綱領~教育、文化與媒體篇/黃馨慧、方念萱
- 性別平等政策綱領~人身安全與司法篇/王珮玲
- 性別平等政策綱領~環境、能源與科技篇/彭渰雯
- 100年「全國婦女國是會議」大會結論
相關網站
性別平等政策綱領編輯委員會
總召集人:江宜樺
副總召集人:李安妮、張珏
各篇執筆人
前言:李安妮
權力、決策與影響力篇:黃長玲
就業、經濟與福利篇:莫藜藜
人口、婚姻與家庭篇:張瓊玲
教育、文化與媒體篇:黃馨慧、方念萱
人身安全與司法篇:王珮玲
健康、醫療與照顧篇:張菊惠
環境、能源與科技篇:彭渰雯
指導單位: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
編輯單位: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地輯單址:臺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1段15號9樓
電話:(02)2321 – 2100
網址:http://www.womenweb.org.tw/wrp.asp
中華民國100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