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英譯本的身家調查

by 小勤

10年前,在英國念碩士的時候,我買了一本英文版的《第二性》。由 Vintage 出版,H.M. Parshley 翻譯。

我必須承認,這個購買行為背後,有一種類似於「沒吃過豬肉也得看過豬走路」的不純動機。因為自詡為女性主義者,當時的學術專業又是婦女與性別研究,覺得即使沒辦法讀完這些女性主義大師經典,至少買來手邊放著先。也就是,「沒看過經典也要擁有經典」。

這種不甚積極的心態,導致我遲遲沒有讀完這本女性主義必讀書單榜上有名的經典著作。我的懶散,更因無意間得知英譯本有重大瑕疵,而變本加厲。

1949年,西蒙波娃的原著Le deuxième sexe 在法國出版。 英文的翻譯版本 The Second Sex則是於1953 年出版。譯者 Parshley 是一名動物學學者。他固然對法語有一定的了解,亦對西蒙波娃的著作懷有熱情,但他畢竟不具有哲學專業,再加上出版社的堅持,Parshley 遂在翻譯的過程中,捨棄了許多存在主義的專門詞彙,以及歷史資料。 亦即,英語版的「第二性」,並非完整的翻譯。

然而,這個問題卻一直到1983年才開始受到矚目。

哲學學者 Margaret Simons,於1983年出版的 The Silencing of Simone de Beauvoir 一文中,針對英譯本提出批評。她指出,至少十分之一的內容在英譯版中消失了。除此之外,她更強調被刪除掉的內文,嚴重影響西蒙波娃在歷史層面的論述力道,譯者亦誤譯了許多具有特定哲學意涵的用語。在讀了 Simons 的評論後,西蒙波娃亦向出版社反映,希望日後能夠推出更為完整、貼近原文的英譯本。

《第二性》書籍封面,左為新版英文譯本,右為舊版英文譯本。小勤翻拍

然而,作者本人以及學術社群對於新譯本的期待,卻一直被握有英語版版權的Random House出版集團忽視。1988年,時任該集團旗下Alfred A. Knopf出版社副總裁暨資深主編的 Ashbel Green表示,出版社認為刪減過的英譯版,並沒有減損西蒙波娃作品的影響力,而且,它是一本銷量極好的出版品,所以打算繼續出版。

顯然這個回答,無法滿足心中怨念高漲的讀者。此後,英語學術、文化出版社群裡,對此英譯本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歇。女性主義者Toril Moi 即曾在 What is a women? (1999) 一書中,以“philosophical disgrace”此一強烈措辭,強調英譯本有諸多缺誤之處。

一直到2005 年,事情才有了轉機。Knopf 出版社開始著手策劃「第二性」的重譯工作。2009 年,第一本內容完整的「第二性」英譯本終於問世。而這個新譯本是否修正了以往的缺失,具有比舊版更好的翻譯品質呢?對許多學者及評論者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是譯者專業能力以及資歷不足所造成的影響。負責新版翻譯工作的 Constance Borde 以及 Sheila Malovany-Chevallier,其專業背景偏向英語教學,翻譯法文書籍的經歷,則多半是與烹飪相關。許多研究西蒙波娃作品的學者,認為翻譯「第二性」這樣一部具有哲學深度的複雜作品,需要具有相關翻譯資歷的譯者才有辦法勝任。許多書評均指出,新譯本誤譯了許多哲學概念,重複了舊版的缺失之處。

另外,翻譯風格也是一個問題。新版譯者選擇了「直譯」的翻譯策略,她們想藉此在英譯本中保留西蒙波娃原著的行文風格以及格式。例如:在英文翻譯中保留法文的文法規則,以現在式的時態表達過去歷史上曾發生過的事。Toril Moi (2009) 認為,這樣的翻譯方式,在時態、句法、句子結構、標點各個層面,都產生問題。讀起來不僅不通順,更容易產生混淆。哲學學者 Nancy Bouer (2010) 亦指出,新譯本裡的逐字翻譯,不僅犧牲了可讀性,更損害了西蒙波娃原文的流暢度,無法精確傳達文義。

雖說這些關於翻譯問題的討論,讓我讀得津津有味。但礙於我是一名法文文盲,當這些評論列出法文原文、舊版英譯文、新版英譯文相互對照,進行分析的時候,我頓時有種一場空的感覺。我又看不懂原文,是要如何比較呢?

10年後的我,坐在英國約克大學的圖書館裡,看著桌上新舊版的「第二性」英譯本,煩惱了起來。

我想,我還是去找中文版來看好了。

喔,不,在那之前,我應該先確認一下中譯本的內容有沒有缺漏,翻譯原文是法文版還是英文版。

…。…。…。…。…。…。…。 …。…。…。…。…。

瀏覽小勤的開版辭與其他文章: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