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老、活得好的新社會運動

by 楊佳羚

在2015年1月《綠主張》月刊的美好晚年專欄提到〈老年經濟安全不只是個人的事〉,但是如果沒有好的身體,也無法享用財富。因此,如何活得健康,是美好晚年生活品質的基本保障。

瑞典的老人住宅設有讓老人交流的織布房,台灣的大樓公設也應該有長者觀點的設計。陳欽春攝
瑞典的老人住宅設有讓老人交流的織布房,台灣的大樓公設也應該有長者觀點的設計。陳欽春攝

不同世代的健康觀念

如何維持健康、預防以及處理疾病,不同世代有不同的觀念,這也常是家中爭執的來源。例如:我身邊的長輩分為兩種,一種是最好不要與醫生打交道,長輩若覺得身體不適,通常能忍則忍,不能忍就隨便買成藥或吃偏方補品;另一種則是任何小病都要逛遍各大醫院診所,成天抱怨,似乎沒有一刻身心舒暢。也或許,這些抱怨是這類長輩想引起家人注意的方式,或是面對自己身體漸漸變老的不安。

我的爸媽屬於前者,而我媽則是最極端的例子,當她不得不去就醫時,竟然已是癌症第四期。我可以理解爸媽,一方面他們覺得「本來沒病,去看一看就會有一堆毛病」,其實隱含著他們對於面對醫生、醫院的不熟悉與害怕,以及不敢面對自己身體的真實狀況。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不在他們的字典裡,最好就是「能拖就拖,會好就會自己變好,好不了就是命」。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怕晚輩擔心,像我之前長年在國外求學,已經更年期的媽媽竟然不正常出血,但她不准爸爸跟我說,也不敢去看醫生,只好亂吃藥,自己擔心害怕。此外,則是怕晚輩為他們安排不熟悉的醫療方式,而面臨「任人宰割」的局面。

社區活動多是女性長輩參加,如何讓「矜持」了一輩子的男性長輩願意參與學習,值得思考。楊佳羚攝
社區活動多是女性長輩參加,如何讓「矜持」了一輩子的男性長輩願意參與學習,值得思考。楊佳羚攝

我一直跟爸媽說,家人不該「報喜不報憂」,正因為距離遙遠,所以我把生活中發生的事,不論好壞都與他們分享。當他們以為「不講」可以讓我減少擔心時,卻不知道這反而讓我時時處在極度擔憂的狀態。例如:只是家裡沒人接電話,我就會猜想他們是不是緊急送醫了?這樣的長期擔心,果然在我到高雄任教的第一年惡夢成真,得到與媽媽健康相關的消息,就是阿姨在醫院打來的電話,劈頭就說:「妳媽身體裡長了不好的東西。」癌症並非不治之症,媽媽的子宮內膜癌如果及早開刀、化療處理,治癒率在癌症中是比較高的。

知道的當下,已經無法責備媽媽,然而我心裡一直存在一種怨懟,總覺得「如果你們早一點告訴我……」,總是在假想著種種「如果」,想著或許這樣媽媽就不會那麼早逝。這也成為往後我與爸爸溝通時的地雷區,因為我總害怕爸爸不願定期身體檢查,什麼事都自己扛,最終會發生像媽媽那樣的事。

我常想,如果前面提到的這兩類長輩能「相加除以二」就好了!我也很想跟很多長輩(或是未來會成為長者的我們這一代)說,與其什麼事都自己忍耐面對、一肩扛起,不如和家人分享自己的狀況吧!因為不同世代的教育、觀念不同,說出來也許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也才不會小病拖成大病,讓自己得不償失。

結合育兒資源中心的社區醫療資源,同時照顧孩子、父母與祖父母的健康。前鎮愛群社區自治育兒資源中心提供
結合育兒資源中心的社區醫療資源,同時照顧孩子、父母與祖父母的健康。前鎮愛群社區自治育兒資源中心提供

健康促進的社會要件

想要「活得老、活得好」,要有健康觀念的溝通,以及讓長輩保持「要活就要動」,在自理生活大小事的過程中不致快速退化,並且常常學習新知活化腦部;但是,健康促進絕對不能只靠個人的生活習慣或觀念改變,也需要社會整體政策的配合。

例如:現在台灣各地方政府都有設置「樂齡中心」或「日間關懷據點」,但一方面仍有城鄉資源差距,而且未能發展更多方案(與家人或居服員配合、結合居家與社區無障礙空間、交通設計等),讓「不易出來」、「無法出來」的老人們能真正走出來;另一方面則是台灣目前的設置,還未能兼顧各地區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狀況。以原住民的照顧為例,現在有些部落發展出結合托育、教育、老人健康促進,讓這些照顧成為在地就業的方式,並且讓老人與不同年紀的小孩、年輕人有機會互動交流,傳承部落文化與智慧,甚至結合在地農業或產業文化。但是如此一來,反而無法符合政府以接受照顧服務者的年齡(不同年紀小孩不得混齡、不得同時兼辦小孩托育與老人照顧等)或政府不同部會管理方便為區分、以不同法令為規範依據的方式,扼殺了真正能滿足在地需求的照顧產業的發展空間。

此外,如果我們只重視個人的改變,就會忽視大的社會環境如何影響人民的健康。例如:一再爆發的各類食安問題,或是集中在某些地區的高度工業污染,是否人民或該地區居民罹癌率偏高的原因?當我們很認真地每週運動三次時,有沒有想過街上過多的車輛碳排放或長年不佳的空氣品質,反而成為健康的殺手?

再者,前面提到有些長輩對醫生或醫療體系的不熟悉與害怕,也植基於當前醫療院所以營利為目的,剝削第一線醫護人員,讓醫生往往必須壓縮瞭解病人、與病人溝通的時間,而讓長輩常聽不懂醫生的話,在權威面前覺得無力,或因而得不到正確的用藥觀念,無法了解不同藥物混合使用的後果。此外,醫療資源城鄉分布不均,也不能只仰賴像漫畫人物五島醫生這樣的個人付出(而且台灣偏鄉的醫生往往得自我燃燒、剝削自己的健康來無私奉獻),必須由政府介入醫療資源的分配,讓醫療成為人民的基本權利,而非財團謀利的工具。

在我們努力讓自己活得老、活得好的同時,也共同讓社會環境變好!

(作者為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著有《台灣女生 瑞典樂活》。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5年3月,138期)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