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與我共老?關於多元家庭的再思考

by 蔣月琴

近來收到一則讓人會心一笑的簡訊,提到30年前後,我們的觀念與行為模式有許多地方正好相反,比如「30年前窮人吃野菜番薯、30年後富人吃野菜番薯」,其中還有一句是「30年前家有一老如有一寶,30年後家有一老、全家逃跑」。哈哈笑中帶著一絲感傷⋯⋯因為我也正在體驗初老。人都會老,是不變的道理,老了還在妳旁邊的會是誰?兒女?老伴?我們的長輩有多少人是拎著衣箱在子女家間遊牧?又有多少獨自在鄉村老厝等候天命?尤其是女性晚年平均孤老至少8年,到了晚年階段誰能夠陪著妳共老?除了外傭、安養機構外,還有沒有其他選項?

日本老人社區食堂。圖片來源:photozou.jp
日本老人社區食堂。圖片來源:photozou.jp

去年(2013)鬧得沸沸揚揚的「多元成家」及「同志婚姻」的爭議也延燒整個立法院,社會上兩極化的意見同時在國會展開拉鋸;我們辦公室也首當其衝不時被電話灌爆,其中充斥許多錯誤訊息。在立法程序上,目前只有同志婚姻權的民法修正版本被提出,但因程序委員會阻擋,尚未排進委員會實質審查,至於多元成家迄今並沒有任何法案提出。

社會變遷下的家庭面貌

關於同志婚姻平權的爭取也許會有不同立場與意見,但是對於多元成家則多數人根本不了解內容。主要發起團體「伴侶盟」在其多元成家三方案裡有婚姻平權、伴侶制度和家屬制度,後兩者尚未獲得民間團體共識。其中,家屬制度「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的互助關係二人或二人以上」為成立基礎,伴侶制度則基於「不以愛情或性關係為必要基礎,情人朋友鄰居間均可締結。以平等協章、照顧互助為基本精神」。如果我們願意放下主觀情緒來思考家庭組合基礎的變遷現況,或許這與我們姊妹常說的「老年相扶持」竟有相應之處。社會變遷下的家庭組成與面貌,確實早已迥異於30年前農業社會的傳統家庭。

在四分之一的高離婚率下,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相當多數,不婚的單身家庭比例也快速上升,加上跨國工作之候鳥家庭已非少數,當代家庭多元性早已實際存在。當我們逐漸步向老年之列,面對急遽變化的全球化、少子化、高齡化,以及我們下一代的處境(低薪、低就業、高房價、高物價以及跨國就業的高競爭)時,老年照顧問題的急迫性,絕不是遙遙無期的政府長照政策所能及時解決的。

能夠共同居住在一起、互相扶持照顧的人,可能是不具婚姻關係或血緣關係的另一種家人,而生活上相互扶持的親密情感也不必然建立在性關係上。家庭的樣貌不再單一、家人的定義也更多元,這樣的可能性其實並不虛幻,很可能在妳我的老年期自然實踐。如果我們願意更開闊地思考多元家庭的現況與未來,甚至進一步參與督促,任何的修法都不會是毒蛇猛獸。

(作者為立法委員尤美女國會辦公室主任、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本文轉載自《綠主張》月刊2014年4月127期)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