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葬禮可以更溫馨 讓家屬多抒發心中情感
by 郭慧娟
我的父親生前交代我們家人,希望骨灰用灑的,我們也尊重他老人家的意願,在他過世後,將他葬在台中大坑歸思園。
相較於土葬及火化晉塔,樹葬算是較新式的葬禮,由於骨灰埋藏在樹旁土穴中,沒有立碑、沒有做任何標誌,整片園區就像公園一般,環境幽雅,的確能讓人有不同的、全新的葬禮體驗與感受。但是,樹葬落葬的整個過程,卻讓我覺得稍顯空虛,總感覺少了些什麼。
那一天,葬禮結束,家人一起用了午餐,辦完了爸爸的身後事,心中雖然覺得完成了重要的事,有如釋重負的感覺,但不知為什麼,心情卻是悶悶的,真有一種空虛的感覺。時間越近傍晚,發現自己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想哭的感覺湧了上來。幸運的是,我在家裡能擁有自己獨處的空間和時間。那一天,從傍晚5點到晚上11點,哭哭停停,一個人在房間,盡情地抒發從父親過世到下葬未盡抒發的悲傷。
加入人文關懷和美的元素,讓樹葬更具文化特性
或許因為自己有為父親樹葬的經驗,加上後來又有很多次機會到國內幾個樹葬區觀摩樹葬流程,深度觀察樹葬方式及整體葬的感覺,發現現行樹葬似乎太過於簡化,甚至略顯粗糙,如果能加入更豐富的人文關懷和美的元素,應該能讓樹葬有不一樣的文化顯現。
由於近年喪禮朝「簡禮、短喪、薄葬」趨勢發展,當許多禮俗被簡化、治喪時間被縮減、落葬過程又極簡,喪禮中面對死亡、抒發悲傷及家族支持等某些功能便無法獲得良好的發揮,再加上真實的喪親悲傷往往從辦完葬禮後開始,因此,建議環保葬過程除了植存骨灰外,還可加入一些追思儀式,以及豐富落葬流程,甚至結合藝術治療、音樂陪襯、家族支持活動等,加上氛圍營造與專業禮儀師口語及送行引導,增強生死交流的功能,讓家屬能多抒發出心中的情感與悲傷。
樹葬儀式的規畫與設計
個人建議,樹葬儀式規劃與設計,以10至15分鐘為宜,若家屬有特定宗教信仰可依此規劃,若無,也可以規劃適合大家進行非宗教內涵的追思儀式,重點是儀式的設計最好都能帶領家屬一起參與,才能確實發揮葬禮功能。另外,骨灰植存落葬的流程,同樣也建議以10至15分鐘為宜(含引導時間)。
至於樹葬前可以如何進行氛圍營造,準備什麼樣的用品,如何營造視覺與聽覺效果,建議在視覺效果營造方面,可以準備和運用的樹葬用品可依逝者生前喜好、興趣為主題布置,包括:樹葉、花瓣、鮮花、托盤(置樹葉、花瓣、鮮花用)、骨灰盒、骨灰袋、飲料(茶、酒、咖啡)、餐食、祈福卡、小信紙、紙鶴;在聽覺效果營造方面,可準備音樂播放器、安排由家屬吹彈奏音樂,或聘請專業樂師現場演奏。基本上,視覺效果營造以美麗、祥和為主;聽覺效果營造目的是要情緒帶動、達沈澱和療癒效果;物品準備的原則則應注意以環保、簡約為原則。
樹葬儀式的儀節與流程安排,可以根據每一個不同家庭個案進行客製化。以下流程可做參考:
- 葬前準備與說明;
- 祈福儀式(結合宗教或非宗教儀式亦可);
- 落葉歸根;
- 「四道」引導;
- 愛的落灰(舖灑骨灰);
- 覆土儀式;
- 獻花祝福;
- 永恆的標記與巡禮(現場拍照紀念)。
(作者為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兼任講師、臺灣殯葬資訊網總編輯兼主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