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二線22K處,請左轉─臨海農場

by 陳永欣

beachfarm

劉力學,加拿大人,本身是個資訊工程師,來台幾十年,是台灣個人電腦發展幕後重要推手,退休前擔任神通電腦副總裁,然而,現在台灣大眾所認識的他,卻是個「收ㄆㄨㄣ的老外」,他因為身體力行廚餘回收而廣受報導,近幾年他親手打造「臨海農場」,不但收集廚餘做堆肥種植有機作物,擅用特殊的地理環境─三芝的東北季風與日光,將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實際應用於生活,主婦聯盟基金會環委會特別於日前安排一次參訪活動,希望體驗劉力學如何從生活中做環保。

沿著台二線走,在22K的地方左轉,下坡往海邊的方向,羊腸小道,兩旁或樹叢雜草,或被遺棄的海邊別墅,好不容易看到臨海農場的木牌指示,進去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平地上四棟兩層樓高的磚造房屋,造型簡單,房屋前一大片的乾枯的草地,延伸出去是海岸防風林,雖有些樹木可以遮蔭,但還是感受得到海邊的熱,真難想像有人在此實踐綠色生活。

草地上一棚架,是劉力學的生態戶外教室,太陽能發電的路燈、開滿了花的秋葵棚架,秋葵看起來結實飽滿,健康的樣子令人嘖嘖稱奇。劉力學招呼我們進去他家,屋後更是別有洞天,除了可以容納二十幾人的餐廳,劉太太帶著越南籍伙計在準備我們的午餐,屋外頭一片綠意,完全讓人忘記置身於海邊。

生態,回來了

劉力學說起他秋葵、番茄、玉米的故事,秋葵不容易發黑,玉米收成是別人的三倍以上,蕃茄完全是實心的,連長期經營有機農業的農民都自嘆不如,為什麼?因為他有人人棄之如蔽屣,避之唯恐不及的「ㄆㄨㄣ」,那是這些作物的最佳肥料,他相信大自然有一種平衡,不用急著處理病蟲害,自然的生態會解決。譬如剛開始種秋葵時,每每果實剛熟,蚜蟲就來,連農藥也制不了牠們,劉力學雖然擔心,卻不處理,結果沒多久,瓢蟲來了,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蚜蟲的問題。只要能提供好的環境,放棄使用除草劑、化肥、農藥,生態自然就會回來,在一個健康的生態中,作物自然也會欣欣向榮。

本土生命的特質在哪裡,答案就在那裡

在劉力學跟大家分享經驗時,出現一位貴賓─台大農化系的吳三和教授──那個「出腦袋的人」,吳教授投入有機農業十多年,和劉力學共同努力、摸索,成功地作出有效的堆肥。吳教授一聽說是主婦聯盟的朋友,吳教授的反應竟然是:「太恐怖了!」、「在主婦聯盟的朋友面前,不小心說錯話就完了!」主委林貴瑛特別說明,主婦聯盟一向抱持著學習的態度,尊重不同的觀點,吳教授聽了後便欣然地和大家分享他的看法。

說到他們的廚餘堆肥為什麼特別成功?「人家不要的東西,我們都要,而且覺得是寶貝」,一般廚餘堆肥的觀念是要濾掉油脂和鹽份,他們卻不這麼做,「台灣發展有機農業十幾年了,為什麼不成功?因為我們不了解台灣本土生命的特色是什麼」,目前廚餘堆肥的觀念與作法,主要沿用歐美國家的經驗,但是歐美與台灣的飲食習慣不同,產生的廚餘也不同,國外堆肥的方式不見得適合台灣。又如美國農民耕種的面積是台灣農民的幾十倍,而且平均每人的耕地逐年增加中,人力除草對他們來說成本太高,所以他們很容易就會選擇使用藥劑,相對來說,台灣的農民其實就比較有可能以人力來除草,舉此例並非要台灣農民只能以人力除草,而只是讓我們思考,台灣是不是樣樣都要學習國外?國外的方式真的適合台灣嗎?我們應該確實理解台灣土地的生命,這樣,或許我們就能了解這塊土地到底需要什麼。

簡樸的生活,簡單的幸福

漫步到屋後的小山坡,坡上沒有特意植栽、整理地完美無瑕的庭園造景,反而像是天生地養的一塊充滿綠意的小林地,在海邊的沙地居然能夠成就這樣的林地。劉力學在加拿大的鄉間長大,他懂得去了解環境,知道利用房屋的遮蔽,就可以為植物抵擋海面吹來的強風與細沙,這不是了不起的知識,而是生活的常識與經驗,但是生長在都市的我們,卻完全喪失這樣的生活體驗。

中午,大家回到餐廳,品嘗午餐,義大利麵、油醋沙拉、木瓜丸子湯、筊白筍,簡單的飲食,卻能吃出真味,生菜的鮮、木瓜的甘、筊白筍的甜,讓每個人都讚不絕口,人真的可以活得很簡單,在這裡我們吃到最自然的甘甜鮮美,我們吃到用汗水與真誠的心換來的食物,我想,這一天,我們都享受到最簡單的幸福。

(感謝本文由主婦聯盟基金會慨允轉載)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