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可以結婚了!Photo by 林雅惠 2018同志大遊行

同婚私語(精華篇)

by 黃馨儀

當婚姻從想像 確實變成選項

「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通過後,祭神慶典般的氛圍沸騰不已,感謝同運先鋒30年前敲響號角、感謝同志運動團體20年來的持續奮戰、感謝民進黨臨門一腳的堅持、感謝天感謝地……高漲的情緒在5月24日引爆,無數同性伴侶登記結婚的幸福畫面攻佔臉書塗鴉牆,瞬間「可以結婚」的想法才真實地在眼前呈現。

終於可以結婚了!Photo by 林雅惠 2018同志大遊行
終於可以結婚了!Photo by 林雅惠 2018同志大遊行

「還是太不真實了,好像電影裡,一覺醒來,台灣的同志就可以結婚了!」好友K感嘆道。她是一位25歲的女同志,職業保密,跟女友交往同居了3年多。

「那你什麼時候結婚?要記得邀我喔!」這陣子,大家紛紛祝賀彼此,而我則繼續追問朋友們的結婚計畫,感受催婚的新鮮體驗。「還很久啦,現在不到適婚年齡、也還很窮呀。」K回應道,「所以我問的是計畫,你現在不計畫存錢,三五年後怎麼有錢?」我持續追問。過了好一會兒,螢幕上才出現回話:「可是,我女友還沒跟家裡出櫃,等出櫃了再想吧。」

出櫃難題橫空出現,結婚話題便再無以為繼。對同性伴侶而言,結婚從想像變成選項,當然可喜可慶,但選項到實踐之間,還有一些特有的考驗需要克服。

「我真的說不準,如果我出櫃了,我爸媽的反應會是哪一種?」另一名好友W表示,她今年24歲,剛跟前女友分手。每個人的性格、家庭環境、家人之間的親密度都不相同,因此,出櫃所面臨的狀況也各自相異:有些人的原生家庭會展開情緒勒索、有的人與父母就此相敬如冰、有些父母不願對兒女的出櫃宣言作出回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種不確定感,使得結婚的選項,仍像空中樓閣般,可望而不可及。

「可是,同婚專法通過,我覺得就是一種社會認可,之後出櫃應該會更容易的。」好友W補充道,「如果一切順利的話,若干年後,我也能煩惱婚宴、喜帖、婚紗照,啊,好奢侈的煩惱喔!」

法律改變,社會眼光依舊

「我之後當然想跟OO結婚。」好友M很堅定地說。啊哈,終於找到一個計畫結婚的夥伴,我繼續追問細節。

「我現在很少回家,結婚也不會跟他們說」M很稀鬆平常地回應我,「其實最困難地是,我男友的工作環境比較保守,所以我們還在作心理準備,如果結婚出櫃了,會有哪些狀況?-但還是會想找時間登記,簡單辦個小婚禮啦!」

法律通過之後,社會既定的價值觀並不會一夕改變:社會中的眼光、工作環境的壓力等等,恐怕還需要經年累月的改變。曾經,我與這些好友們,鼓起勇氣面對了自身跟主流社會不同的性傾向;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再一次鼓起勇氣,執起親密相愛之人的手,承諾共度人生一段路,實現幸福的權利。

結婚是人生必要條件?Photo by Kristina Litvjak on Unsplash

誰說結婚是人生必要條件?

不過,也有朋友對結婚計畫這件事不以為然。「我們又不像異性戀,從小就把婚姻放在人生規劃裡。」好友C一臉好笑地對我說。「重點是爭取平等的權利,享有完整公民權,實際上要結不結又是另外一回事。哎,你不是一向主張婚家壓迫的嗎?」詢問C結婚計畫,結果他倒反過來質疑我對婚姻家庭的立場搖擺了嗎?

數年前,我對台灣同婚立法情形不樂觀,所以總是半為真心半含酸地將「婚家壓迫」、「不婚主義」掛在嘴邊。當然,我現在依然認為,同志婚姻本身便具有一定程度的顛覆性,如果我們希望這個顛覆性,能夠讓社會思考差異、認識差異,我們就不該前腳脫離受壓迫的位置,轉身就開始以「人生以結婚為正常」、「婚姻是兩家人的事」等既定價值觀,壓迫不同選擇的人們。

無論如何,從今以後,我們能享有締結婚姻的選擇權了;或許,在不夠友善的社會氛圍下,我們仍有難關要克服;或許,我們與其他人一樣,面臨了低薪難以成家的困境;但在法律上,縱使權利還不算完美,縱然離真正的婚姻「平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至少,我們有了受法律保障婚姻生活的權利,將來能夠無所窒礙地相愛。

延伸閱讀

(作者為台灣防暴聯盟研究員)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