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婚後的農曆新年:已婚女同志終於「闔家歡」
by 江映帆Mirama
「親愛的小帆,身為女生,16歲的你可能想像不到,如今36歲的自己已經和另一個女生結婚成家,親友給予祝福與肯定,和以前不知如何應對的尷尬氛圍截然不同了。這20年來,你不曾放棄與家人、與社會對話,在生活中關心性別議題,在工作中倡議平權,過程常常不被理解遭受異樣眼光,但你知道終有一天,身為女人、陽剛外型女同志、跨性別的自己能夠擁抱自己。」
2020是同婚通過後的第一個農曆新年,我們打破了傳統,不回父母家過年,而是邀請父母來我們家過年。
由於我家人離我們住處近,平時較常往來,因此今年邀請伴侶(紅)的家人前來同住:阿嬤、爸爸、媽媽與2歲寄養童。在家人到達前,練了幾樣簡單好吃的菜色,特別是好咬、高營養、不發胖的食物,讓長輩小孩吃得開心、家中氣氛好。我對於自己願意進廚房,開始喜歡煮菜感到不可思議。過去身為「女兒」的角色,總被要求去市場買菜備料學煮菜、洗碗(尤其是過年洗碗,我總會摔破幾個),內心非常抗拒這些「應該要做的事」,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所以我總拒絕。反觀弟弟稍作一點家事就會得到大大的讚賞,對於性別不平等的對待方式,使我當年無法辨識自己喜歡什麼,只想花好大力氣拒絕、逃避不合理要求。
回想離家12年,努力爭取經濟、空間獨立,挪出自我成長空間,跳脫了原生家庭看事情的模式,剝去了這層膜,讓我看到深層內在渴望,然後穩住自己,才有能力和伴侶溝通「什麼是我們的需求」,並不斷提醒彼此須將彼此擺在第一位,以面臨任何抉擇發生時,我們可以連結在一起面對家人。有了對彼此的信任,關係穩定下來,可以靜下心聆聽與陪伴家人,並且有默契的分工,雖然看似在照顧家人,卻比平常連結更緊密,一個眼神,就知道彼此需要什麼。
除夕之前趁著好天氣一起去公園散步玩球、開車去海邊走走,我們兩個都是女生,開車可以輪流開、小孩可以輪流抱、心事可以輪流聽、家人可以輪流顧,沒有以誰為主的問題。除夕當天排了四場聚會,我和紅的家人各兩場,看起來很緊湊,是因為我們目標是「共同」出席,加上事前已有很多討論協商,使過程平衡、不花力氣去拉扯。從除夕中午開始,參加紅家族在餐廳的大聚餐、下午回我家進行家庭禮拜、晚上年夜飯與紅家人吃火鍋圍爐,飯後再到我家聊天到守歲,完成了12小時四場聚會的任務,也共同發紅包給長輩表達祝福。
這一切得順遂有著許多的鋪陳。我和紅分別出櫃10年和3年以上,於同婚通過後登記結婚,因此大多數家人都知曉我們的關係。而2020蔡英文連任總統,選前的對話空間讓我心態穩定很多,知道台灣社會多數是友善的聲音,我們在飯局裡與親人的互動更自然,且開始願意分享生活細節。最大的差別是長輩會將我們看成一對伴侶,互動時會同時看著我們,提問時會同時需要我們回應,例如:紅媽就在年夜飯時,提問要我們輪流回答:
- 「你們互相吸引對方的原因是什麼呢?」
- 「未來你們遇到困難要如何面對呢?」
- 「如果一方不愛一方了,要如何溝通呢?」
這三題其實是我們經常聊天的內容,所以被問到的時候不覺得緊張,而是感受到紅媽很想了解我們。當下我說:「知道在一起不容易,交往前我們就討論過,彼此都是很有吸引力的人,若未來被別人喜歡或是喜歡上別人都要和對方分享,因為這樣可以化解很多擔憂,當時我們已經都說好了。」
不知為何,這個結婚的承諾有魔力牽引著我們,比過往更能欣賞自己、願意把自己照顧好,甚至感受到被人欣賞,這讓我們的關係更緊密,也破解了女同志伴侶關係因為常認成「姐妹」(不被當成是真正的伴侶)的窘境。現在,若有人問我們的關係,我們會主動說:她是我伴侶XXX,你可以叫她OO,在彼此社群的主體性與能見度逐漸提高,朋友們會把我們當成一組,形成一個有力的支持系統,若遇到不了解的人,也比較有耐心補足他需要的資訊,這些靠的是倆人平日和彼此協商的意願,和投入時間分享生活建立默契,我想就是這三題的共同答案。
最後有個有趣的發現,今年因著阿嬤在我們家,因此娘家就在我家!初二回娘家,紅的阿姨們與姐妹們都來到我們家,因為人多,我們設計了紅花卡抽卡與跳舞機PK賽,好幾位家人分享時流淚,故事中充滿著對每一對家人的祝福,這時已打破了同性與異性戀的那道牆,珍惜彼此能成為家人的緣分,哭完再好好運動發洩,又笑又跳的錄影畫面仍歷歷在目,從未想過「闔家歡」的場景能夠實現,2020真發生了。這是第一個同性婚姻的春節,相信有各式各樣多元的過年在台灣各地發生,謝謝台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