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卡下的祕密

by amy

書名:喀布爾美容學校
作者:黛博拉‧羅瑞葵(Deborah Rodriguez)
出版:時報

近年來,西方出版市場吹起一股伊斯蘭文化旋風,例如描寫伊朗女性故事的《在德黑蘭讀羅莉塔》、《我在伊朗長大》(後改編成動畫電影茉莉人生);描述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建校故事的《三杯茶》,還有長期盤踞美國、台灣暢銷書排行榜的《追風箏的孩子》(後改編成同名電影),而黛博拉‧羅瑞葵的《喀布爾美容學校》雖純粹由自身親歷出發的女人生命故事,但從她與當地人民的互動及其陳述的風土民情,讓我們深度閱讀了伊斯蘭世界的性別關係。

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阿富汗至今保留婚前守貞的傳統,當然要求的對象僅限女性,我看到書中的羅莎娜母親,在洞房夜見不到女兒拋出沾有初夜血的手帕焦躁不已;還有女性無法外出工作,生女兒意味負擔與累贅,結婚時聘金不可少,女兒被當作物品般,由父親與另一個男人交換金錢。女人弱勢的處境,每三人即有一人遭受身體或性暴力。透過羅瑞葵的經歷,阿富汗女性遭受歧視、壓迫、支配的情形仍十分嚴重。

從西方婦女運動經驗印證,受壓迫的女性集結起來相互支持、分享經驗,即能產生自主的力量,這種社群的集結即是培力的過程,來自美國密西根的美髮師羅瑞葵憑著個人的熱情,透過教授美髮美容技術過程,開啟了布卡下女性自我賦權的旅程,由於「在阿富汗,美容院是男人禁地,丈夫既沒機會看到現金交易,也無法指使女人怎麼做生意,更適合女性謀生」,而美容院正是賦予婦女一個不受男人宰制的自主空間。

羅瑞葵為了能夠順利開設學校,經營沙龍,不得不與一名已婚阿富汗男子薩姆成婚,讀者從字裡行間深刻體會一段文化差異及語言隔閡的婚姻,雙方要維持下去十分不易。

助人者往往也是最大的受惠者。在美國因婚姻受暴,抱著尋找生命意義而投入阿富汗人道救援工作的羅瑞葵,雖不是專業的助人工作者,但是,進入阿富汗為的就是幫助當地女性,但她萬萬沒想到,資金不足,學生偷偷做手工藝,拿給她賣錢,讓學校得以存續。姊妹相互扶持的情誼讓她走出心碎、重拾自信。

隨著阿富汗反美情緒升高,局勢的變化使得外籍人士安全亮起紅燈。根據羅瑞葵事後的回憶,她離開阿富汗時留下許多謎團,包括丈夫、美容學校師生對她的不告而別又氣又急;本書出版的同時,美容學校被迫關閉未招生,阿富汗女性可以自力更生的一線希望再度幻滅!羅瑞葵以第一手資料提供世人了解伊斯蘭國家女性的處境,仍是值得肯定。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