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如何騎劫了母親節?
by May
如果妳留心過百貨公司的折扣檔期,會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每年的最大折扣季是大約11月的周年慶,其次,就是5月的母親節。通常在母親節,各大百貨都會祭出強力優惠促銷,以「寵愛媽咪」為名,行大賺其財之實。母親節可說是台灣所有節日中最受消費主義「騎劫」(hijack)的一個,其他兩個也明顯被綁架的,是情人節和聖誕節,但不令人意外地,可行銷品項廣泛全面的母親節,為業者賺進更多鈔票。
母親節格外受到業者注意,追本溯源,反映出兩件事:一是太多人工作忙碌或吝於留時間給家人,因此以物質替代情感表達;二是當代多數家庭分工裡,母親依舊較高比例為情感勞動的主要承擔者,也擔負較多教養責任,因而孩子與母親的連結,多半相較父親更為密切。(看看父親節的慶祝與消費規模差多少,就很明顯了⋯⋯)可是,究竟為什麼,孝敬媽媽一定要購物呢?
我有個經驗可以稍作分享:有一年母親節,我訂了當時蔚為風潮的豆漿機送我媽媽,她也開心收下。豈知,她玩了幾次就束之高閣,說清洗太麻煩了。反而是我什麼也沒買,而是做手工卡片、帶她出遊、做大餐給她吃、幫她按摩的那幾次,她顯得更加快樂滿足,把我每回做的卡片都仔細收藏,把我做的菜都拍起來上傳臉書向朋友們炫耀。
於是我發現,媽媽最想要的,不是貴夫人調理機,不是Dyson吹風機,也不是專櫃上昂貴的極致抗老精華,而是我「花時間和心思為她做一件事」。想想也是,母親們要的東西,自己就會去找或託我們找了,又何須作兒女的來猜測?往往,是我們自己看見促銷而忍不住想買,覺得「難得打折不買可惜」、「媽媽會喜歡吧」,於是以母親節為藉口滿足自己的購物慾。消費主義之所以能夠騎劫母親節,憑的正是廣告的力量、以物質取代關係的慣習,以及大眾在耳濡目染下對慶祝節日僵化的想像。
但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終歸是大於物質層面的。就像母親對子女的照顧,最難的部分絕非供孩子吃穿,而是回應孩子的心理需求、教育、陪伴與支持、處理自己與孩子的情緒⋯⋯,這些構築關係的要素,從來無法用禮品來取代,反之,也無法以禮品作為回報。
明年的母親節,妳打算怎麼過呢?
(作者為減法生活編輯,本文同步發表於減法生活網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