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為何要「賣冬瓜」?

by 謝世軒

主流電影通常基於商業目的,迎合大眾文化需求,以獲取利潤。這樣的目的使得這些主流商業電影製作者與電影院線比較不敢、也不願意拍攝、放映那些具有批判意識,或者以弱勢為主題的電影,因為這樣很有可能會賺不到錢。紀錄片不同於主流電影,通常是人們針對他們所關切的主題來拍攝,例如:環保、歷史、或者是政治、生物科學等。這些補充主流電影不足、為弱勢發聲的紀錄片,或許有幸得到政府補助、也許有爭取到財團奧援,但是最關鍵的,還是基於創作者對拍攝主題的熱情與信念。

image001近年來,有不少以新移民為主題的紀錄片問世,像是《黑仔娶老婆》、《我的強娜威》、《娘惹滋味》、《幸福的地圖》、《飄洋過海的家》等,這些紀錄片都對於台灣社會中的新移民處境,進行了觀察記錄與說明。既然有了上述這些紀錄片,南洋台灣姊妹會為什麼還要吃力不討好地投入人力、資源拍攝紀錄片呢?

我們要先回到2007 年9 月9日的反財力證明遊行,那是台灣第一次有上千名新移民站出來的街頭運動,之前或有零星的記者會或其他行動,但這是第一次有最多團體、新移民家庭與社會民眾參與,因此值得被歷史記錄下來。姊妹會在當中思考,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移民願意站出來,這當中發生了什麼過程?事情是如何慢慢累積到這個時間點而爆發出來?新移民為什麼勇於走出家庭,為移民權益大聲疾呼?除了為移民議題推動的過程留下紀錄之外,這部紀錄片還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姊妹們決定站出來的過程,同時鼓勵更多新移民一起行動。這就是所有想法的起點,也就是南洋台灣姊妹會要拍攝《姊妹,賣冬瓜》紀錄片的原因。

紀錄片能完成,首要感謝的是姊妹會紀錄片工作小組成員,其中包括來自各國的新移民姊妹和台籍志工,從規劃到實際拍攝的工作,都是在工作小組們集體努力、分工下的產出。當然也有許多工作人員、新移民姊妹、志工的參與和協助,以及侯孝賢導演工作室的夥伴,無私提供指導與建議,南洋台灣姊妹會的第一支紀錄片才能順利完成。

觀看紀錄片就像重新回頭觀看自己以及組織的成長,審視過往生命故事,也重新思考了這些記憶與歷史。這正是紀錄片所要分享的觀察方式。所以《姊妹,賣冬瓜》紀錄片的觀看,就像影片和你在對話,拍攝小組表達了他們眼睛所觀看到、心中所思考的部分,但是什麼事是值得留存下來的?什麼價值是重要的?

都是在觀看時,會不停地思考到的問題。新移民姊妹們透過她們的角度,來紀錄、觀看移民運動,也希望帶領觀眾站在她們的視野,看見她們的成長與需求,從被紀錄者、被協助者,她們蛻變成述事者、行動者。

(作者為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生,南洋台灣姊妹會志工)

【首映會暨映後座談】
時間:2010年12月4日(週六)18:00-20:00
地點:台北光點二樓藝文廳(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號)
與談人:夏曉鵑(世新大學社發所所長)、關曉榮(台南藝大音像紀錄所教授)、洪金枝(越南新移民)、洪滿枝(越南新移民)

各級學校、團體或政府機關只要有放映設備及10人以上的場次,皆歡迎與我們聯繫,本會可派員前往放映《姊妹,賣冬瓜》並進行座談(影片長度43分鐘)!洽詢電話:。

更多「姊妹,賣冬瓜」訊息在南洋姊妹大聲公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