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助產士、降低剖腹產

by 吳嘉苓

高剖腹產率是一種流行病

台灣剖腹產率這幾年來居高不下,一直在32%與33%之間擺盪,但我們卻仍缺乏醫療相關政策上的反省。台灣三分之一的剖腹產率,極可能高居世界第一。 而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於1985年即提出建議,任何地區的剖腹產率若高於10%至15%,即屬不合理。美國於1980末期開始,稱其近25% 的剖腹產率為「流行病」(epidemic),採取了大規模的檢討措施,現在美國的剖腹產率已逐漸下降。相對而言,台灣剖腹產率的全國統計數字自1993 年出爐後至今,對於這樣一個誇張的數字,卻只有零散的討論,而無整體性的政策規畫。這樣生產過度醫療化的現象,急需積極由醫療相關政策上,尋求改進策略。

目前台灣對高剖腹產率形成原因的討論,有歸罪婦女的趨勢,而忽略了濫用醫療資源這個決定性因素,也因此一直未能在政策上使力。包括媒體的報導、醫生的說詞,甚至公衛/醫療界的研究,常以產婦選擇吉時良辰、怕痛、怕陰道鬆弛等行為,作為討論高剖腹產率的重點。

而根據我的研究,這是對婦女的偏見所造成的誤解。極少有產婦會因吉時良辰、避免陰道鬆弛等因素而主動選擇剖腹產;這些頂多只是醫生建議需開刀後,產婦 自我安慰的「附加價值」罷了。而婦女因痛楚而喊著要開刀的畫面的確常常出現,但是我在醫院的田野調查發現,現今台灣不友善的生產環境,更增產婦在陣痛之外 的痛苦,而產婦的痛苦又遭忽視,使得有些產婦只好訴諸開刀以求「解脫」(但也常只是喊喊而已)。

我們不檢討產科醫療措施對產婦造成不便,反而責怪產婦的柔弱、不夠堅強,有「苛責受害者」(blame the victim)之嫌。而這樣將高剖腹產率歸因於婦女種種「不理性」的行為,掩蓋了醫療技術遭濫用這方面所應有的檢討。

生產過度醫療化,造成醫療資源濫用

我認為,台灣高剖腹產率的主因在於醫療技術的濫用與誤用。生產原為一自然過程,現在在西方產科觀念主導下,被視為一病理現象。即使是健康的產婦,到了 醫院,也一樣常換穿病人服,待在病房裡,躺在病房裡,不時吊著點滴,一再被當為病人處理。醫院生產又多只重視生產生理上的結果,忽略產婦所需心理上的支持 (如,台灣醫院多仍不鼓勵家人進產房的陪產制度)。生產過程中也逐漸以胎兒為重心,醫護人員為主導,少注意到產婦的自主性。這樣的生產環境,病理化了生產 過程,又未能善用產婦自我掌控的能力,削弱自然產所需的助力。更關鍵的是,目前對於剖腹產主要診斷,台灣的醫界亦有過於寬鬆之嫌。以「前胎剖腹」為例,北 歐包括挪威、荷蘭等國,有一半的前胎剖腹採取陰道生產,而目前台灣的醫院仍少有這方面的推廣。而如「難產」(dystocia)的判斷(如,產程過長 等),也很容易涉及醫護人員的主觀概念,而放鬆標準使用。綜而言之,只要仍將生產定義為一病理現象,且仍以接生人員 — 而非產婦 — 為生產的主導者,剖腹產就可能因此繼續受到「偏愛」。

降低剖腹產率的方式很多,我認為可以以「復興助產士」為主要改革策略之一。由於助產士只能接生自然產,為其業務,勢必會盡量增加自然產的可能,以求最 大利潤,而同時也不能不顧及產婦與胎兒的安全。在此情況下,台灣的助產士很容易就瞭解身心合一的重要性,非常強調人性化的陪產制度,花力氣建立產婦的信 心、主體性,增強其自然產的能力。同時,助產士也較易保留、精進接生臀位、雙胞胎等等的技術,而不會像大多數產科醫生訴諸手術刀來解決問題;這些技術在西 醫界新生代中不受重視,且逐漸「失傳」。美國、英國、澳洲等,都有研究顯示,重用助產士對降低剖腹產率,減少生產中侵略性的醫療措施大有助益。台灣宜考慮 跟進。

提高助產士生育給付,婦女健康開步走

全民健保將可起指標性的作用,以給付制度的改革來鼓勵助產士。全民健保開辦之初其實對助產士十分忽略。助產所一開始未被納入健保給付制度,還是經過助 產士抗爭、交涉,才在全民健保開辦九個月後納入。目前生育給付亦有差別待遇,陰道生產助產所給付僅11,000元,基層院所(一般婦產科診所)為 15,510元,區域醫院16,370元,醫學中心17,420元。雖說此給付值可能是針對設備、人力、學歷等等的差異等來訂立,但卻未考量助產專業技術 的價值。

特別應著眼的是,助產不是醫病(我們當然需肯定現代醫療技術對搶救難產狀況的貢獻,但也必須瞭解,起碼85%至90%的生產是「正常的」)。對於一般 的生產,能發揮自然的最大功能,僅以醫療措施為輔(不得已時的必要措施)–而非為主– 來達成順產,才應定義為「好技術」。若能給予助產士與醫生相同的生育給付,等於是鼓勵以自然、接生技術來助產,將對提自然產,有示範性的意義。而助產士的 低醫療成本,高接生品質,不是我們醫療政策的走向嗎?不是更應由給付額來表現出對其的認同嗎?(目前子宮頸抹片檢查亦有同工不同酬的情況,助產士每件 120元,而醫生則為230元,亦宜將助產士調為同額)。

國家應重視助產士,降低剖腹產,以造福婦女。復興助產士,需要教育部重視助產教育(自1991年停辦各級助產教育後,輔英技術學院終於於今年重新設立 助產系),需要衛生署儘速恢復於1992年取消的醫院助產士編制。而由健保局提昇助產士的生育給付,可能是對現在崗位上的助產士最直接的鼓勵,也將對在台 灣促進自然產,降低剖腹產,有示範性的作用。

(本文原發表於1998.3.7第三屆婦女國是會議,1999.9.15修改)
(本文作者為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