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帶什麼好?

by 張瓊齡

又是暑期旅行旺季!

演講場上,總不免聽到詢問行李打包相關事宜。

其實,有些東東是帶了讓自己心安或是讓沒去的人心安用的,事實上,完全派不上用場的機率超高。

我好友的兒子不常出國但挺有慧根。他幾年前遭交往七年的初戀女友兵變,失戀一個月內,就跟我和他娘去一趟印度跟泰國進行療傷之旅,雖一路內心憂傷,但途中尚能提起心情回報我們說:「哈!下次出來,根本就只要帶錢跟信用卡,啥都不用事先準備啊!」

這樣的人,具有「打斷手骨顛倒勇」的本錢,在那之後他又談了兩場天差地別的戀情,再不用勞煩老媽跟阿姨我費心,透過去看更廣大的世界以沖淡小我的不幸感(事實上,是他不吃這一套,電玩世界對他更具啟發性。那趟旅行,說穿了,是圓滿一個母親對失戀的兒子,必須do something的心念)。

畢竟大多數的旅行者都不是探險家,只要是運用正常的、大眾交通工具可抵達的地方,除非就是因為要控制預算,旅途中盡量不做額外花費,要不然,還真的沒什麼非帶不可的(當然,有些特殊需求的朋友,得有特殊配備或是參加特製行程才能出門一趟的,就不在這個範圍內了)。

對於打包事項這類的詢問,我很早就意會到,對方問的往往不只是表面上的問題,我既不會積極地做細節建議,也不會對這種事表達勸阻之意,通常只是平淡地說,只要帶了會心安,或者不帶會心不安的,那就帶吧!繼續不斷地旅行,繼續不斷地帶或者不帶,直到,這樣的問題變成不是問題,甚至也不會再想起的時候。倒是後來發現,不是自己一個人旅行的時候,會不自覺地依據同行者可能的需要,或者估計會凸槌的地方,不做聲地幫忙多帶,還有時真的會用上…..

譬如某年冬天到首爾,我除了穿上長大衣之外,覺得似乎可以帶件短的絨毛外套,偶爾做為比較輕巧的換裝選擇,結果,這件短外套,我完全沒機會穿,打從一抵達就全程讓給同行的女生保命用,穿了我的外套,還不時見她冷得打哆嗦。

當旅行不完全按照計畫,而是途中隨心而至的時候,更難以預測要事先準備什麼。

也是跟同樣的一個女孩。我們初識,首次一起旅行的時候,約莫到半途,就知道女孩沒有帶足盤纏,所幸我們這趟旅行的策略是依照國家,採預算分開制。也就是說,只要把預算不足的這段旅程掌握好,往後的旅程便能依照原訂計畫,完全都不必刻苦。

我在兼顧預算又不至於影響遊興的考量下,決定到雨林去住幾天。這時候一個臨時的需求跳出來了!女孩只穿了一雙鞋底會滑的輕便鞋,已經阮囊羞澀的她,沒有條件買一雙適合在泥濘中也能行走的鞋,結果,我決定把自己的球鞋讓給她,刷卡買了一雙平日不見得會買的好鞋犒賞自己的善心。

Photo by 嘟嘟嘟
Photo by 嘟嘟嘟

要帶什麼呢?

還是可以先想想,此行自己是什麼角色?有同伴嗎?同行者若有那種憂國憂民的,那也完全不用煩惱,這樣的夥伴自然就會扮演起隨團醫療、營養補給站的角色,有些更熱心的,還會天天餵大家吃綜合維他命,不吃還不行呢!

話說回來,出門在外,難道我就真的天縱英明,從來沒帶過必要的身外之物嗎?回想第一次為了某種公益的緣由,在國外進行住遊的時候,的確憑著想像,胡亂地帶上了不少自以為必要之物,有些就留在當地,轉給下一位旅者,或者就轉送當地人。只留著一條不起眼的、在師大附近的十元商店買的一條尼龍曬衣繩。

這繩,後來只要我在外旅行達兩週就會帶著它。一開始,就真的只覺得它是一條俗擱好用的曬衣繩,不作他想。但隨著旅行的展開,隨著這條繩不自覺地成為我打包行李時不可遺漏的必要配備,我開始覺察到,它不只是一條繩。

旅途中不總是能夠常居一處,通常只有在可以連續住宿兩晚之處,意味著洗衣服有可能晾乾的時候,我才會張開這條繩,而一個可以連續渡過兩個夜晚的所在之於我,那就是旅途中的家了!

首度讓我張開這條繩,清楚地意識到隨著這條繩的懸起,也讓一個旅人可以安心的家也隨之擎起,是我和夥伴們到孟加拉拜訪窮人銀行、獨自住宿在距離首都達卡幾小時車程外的城市。那趟的行程我大多有室友同住,就那兩個晚上我得以獨居,擁有自己的空間和浴室。

那是我首度知道,原來連一條不起眼、掉了也可能被當垃圾處理的曬衣繩,都可能帶給旅人安慰。

而像這樣平凡、實用、絕不昂貴的東西,它的價值也不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對我顯現的。反倒是許多,有意識地準備、誤以為非常重要、非要不可的東西,它們很快地就退出了我的旅行,甚至還曾經造成我旅行的累贅。

所以說,該帶什麼好呢?我想,這是因人而異的答案吧。

瀏覽更多瓊齡的文章: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