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樂生爺爺奶奶二三事

by Connie、Emma

Emma:在長期與樂生療養院爺爺奶奶互動的過程,妳最感動或深印在心頭的事情?
(註:Emma提問緣由:一般人未必有接觸特殊病友的經驗,且建立亦師益友亦家人的陪伴,如何從他人的生命經驗得到學習,進而讓自己變得更完整?)

Connie:我在出社會的第二個年頭(1993年)因採訪工作,和樂生院的長輩結下不解之緣,其中緣份最深的是2012年6月26日以93歲高齡往生的金義楨爺爺,以及目前已80高壽的林葉奶奶。

在我們結識的前十年,金阿伯(無論老少大家都這麼稱呼他)可說是我心目中,一個理想父親的原型:視野寬廣、有氣度、無私、有智慧、對人充滿關愛,但並不給人壓力,幾乎在我碰到人生的重要關口時,都會來到金阿伯面前跟他聊聊,聽聽他的意見,也跟他分享我的體會。我曾跟好友說過,此生因為認識金阿伯,某種程度算是彌補了我與原生家庭父親不夠親近的遺憾。

在我們結識的後十年,我經常不在國內,有一回大概隔得久了些沒去見他,金阿伯當時的視力與聽力減退不少,一時間竟認不出我來,我還以為他老人家已經退化得這麼嚴重,當下忍不住落淚,所幸他並不是真的退化,一直到他臨終前,都能清楚地認出來到他面前的每一個人。

無論是金阿伯或是林葉師姐,我認為他們最值得令人敬佩的就是一生活得非常有尊嚴,他們一方面極為謙卑,曾做過無數的善事,但從來不居功;另一方面,儘管疾病纏身數十年,經常性地與各種病痛奮戰,他們也絕不輕易勞煩他人,也因此,一旦他們開了口,就表示那真的是他們力有未逮又真正想要做的事。

認識金阿伯的時候,他還能雙手拄著拐杖自己走動,有一回,我倆要一起爬上小山坡,到林葉師姐屋裡用餐,突然間下起小雨來了,我下意識地想幫他撐傘,想不到他老人家竟拒絕了,他望著我說:「平常你沒來的時候,我都是自己打傘的!」這對我是非常大的教導,從那以後,在從事助人工作時總會自我警惕,與其做一堆可有可無,或者當事人原本就可以自己做的事,寧可只做一件是對方真正需要卻非得他人一臂之力的事。

我承認,一開始之所以想要近距離瞭解金阿伯他們,的確是基於對他們特殊疾病的好奇,然而,採訪工作結束後又緜延了二十年的情誼,就完全是被他們崇高的心靈境界與為人的風格所吸引。當我們相識時,他們就已經是老人了,這讓我清楚地看見,一個人從初老、中老到老老,會是怎樣的進程,而人儘管身體可以衰敗,但人一輩子努力修為的精神力和意志力,的確是可以貫徹一生,直到面對生死都可以從容不亂。

早年由於工作的關係,我總有機會碰到所謂「異於尋常」的人,也的確從這些特殊的生命得到許多啟發與成長。然而,隨著自己的年歲漸長與經驗增多,我逐漸不再迷信所謂的特殊人物,倒覺得每個人皆有其獨特的風姿與特質,問題是我們自己有沒有能耐去看見這些或許微小但具體的人格典範呢?

2010年一群公益好友到樂生院與金阿伯(中)合影。Connie(下排左一)、Emma(上排左)。Emma提供

有人說,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已經沒有大師,但同時,如今也是前所未有,人人都有可能成就一種微型典範的時代。

天上的太陽只有一個,但天上的繁星卻是無數。我們每個人就像星星一樣,在努力發光的同時,也在和其他的星星相互輝映吧!

我認為,一旦只要想通,我們和其他人都是在一種共生以取得共好的狀態,那麼,當我們可以去成全他人的美好時,我們自己也就同時朝著美好,更加邁進一步。當人不至於過度自戀、不至於過度把精神放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也就會比較耳聰目明一些:聽得懂別人的話,看得懂別人的狀況,同時,也就具備了更加瞭解自己以及瞭解人生的能力。

Emma:2007年與Connie一同在東南亞旅行,邊聽她分享豐富的人生經歷,邊思考自己到底為何而活?追求過什麼?又失去了什麼?言談中得知她跟樂生院的金阿伯和林葉師姑有很深的情緣,從她的分享中我感覺他們彷彿是一家人,過去還和他們吃、睡在一起,當時我對於痲瘋病的認識,僅只來自書上寫的一種「終身不治」、從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發現第一個病例,歷史悠久的疾病,直到1940年代後,痲瘋病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也不是很容易就會傳染的疾病。這些知識當然是後來才知道,因此我相當佩服Connie的勇氣,就算是已經能夠醫治的病,大部分人仍會心存疑慮、保持安全距離,深怕被感染或汙名化。2010年1月我便跟著Connie跑去樂生院見證這份「跨時代」的情誼。

一抵達樂生院,金阿伯爽朗的笑聲從屋裡傳出來,對著Connie和同行的我們說:「怎麼不先打電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招待你們呢?」原來是Connie跟周姊(亦是金阿伯的忘年之交)體貼老人家,要是提早告知,他們一定會幾天前就開始忙著張羅食物,不希望老人家太操勞。

金阿伯氣勢磅礡的聲音令我難忘,看著他指著老照片說故事,時光彷彿倒退到那一年他們與Connie相識的日子,將近二十年前,Connie也幫金阿伯圓夢,編了一本書,集結痲瘋病相關訊息以及樂生院病友學佛的淵源與外界相關報導,我看了格外感動。我問林葉師姑,她是否還記得2008年曾經去過桃園靜思堂分享「人生的考驗」,當時我是慈青營隊的總召,我坐在台下聽著林葉師姑的故事,頻頻流淚;師姑最後還獻上一首歌,聲聲絲絲入扣觸動大家的心房,提醒我們是個健全的人,不要輕易向困境妥協,放棄希望。

林葉師姑微笑不語,相信她全台走透透,與眾人分享故事,如今播下善的種子都已經慢慢發芽了,她也相當欣慰和高興吧!當時樂生院因為牽涉到新莊捷運鬧得滿城風雨好一段時間,我有幸跟著Connie和朋友們走訪老院區,回顧這一段被遺忘和汙衊的歷史,也提醒我對於「特殊病患」的尊重,對於眼前的金阿伯和林葉師姑能與病魔長期對抗,再貢獻自身的專長和所學,服務人群、回饋社會,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善知識」,就像Connie提到:「如何挖掘身旁微小但具體的人格典範,尊重每個人獨特的丰姿與特質。」

回顧我的生命經驗,也曾遇過一位特殊疾病患者,她是東帝汶的一位唐氏症女孩,雖然智商和口語表達較同齡孩子低落,也曾經趁鄰居或工作人員不在家時,闖入房間拿走私人物品,在經過一番教導後,她漸漸知道這是錯誤的行為。她的家人沒有從此就把她關在家中,仍然讓她在社區自由活動,鄰居孩子們、工作人員對她一視同仁,有次我們在上課時,本在後頭默默無語的她,來到台前拿起教學棒,有模有樣的「當起老師」,成了社區的「活寶」。生長在樸實鄉村的她,總是能受到善意和平等的對待。

Emma在東帝汶相處過的唐氏症女孩。Emma提供

一些病情不可逆轉的患者們,或許最需要的已不是藥物治療,更重要是家人和旁人給予無私和平等的對待;愛他們,就是接受他們原本的樣子,讓他們可以自在的做自己,甚至他們也能回饋給社會滿滿的愛與善意。

想知道二人更多的心靈對話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