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禁忌話題──如何與家人談死亡

by 張筱嬋

大年除夕夜裡,我們一家人圍著飯桌吃著團圓飯,但一個圓桌形成了兩個極端的畫面,一邊成年子女百無禁忌、滔滔不絕地談論著善終議題,一邊是極度希望孩子們轉換話題,面無表情、在一旁靜默無聲吃飯的母親!最後,只見媽媽冷冷回應:「大過年,不要說這些不吉祥的話(台語)。」
沒看錯!就在除夕夜!這是我們家除夕夜裡團圓飯桌上的片段故事。你能夠想像嗎?在這個時機討論這麼嚴肅的話題!其實這個話題是我打開的,而且是故意挑開地。

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它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般循環更替,不論再精彩的人生都有落幕的時候,只是「何時」會來臨,誰也說不準。對於「死亡」,我們無法預知,以至於添增了許多神秘色彩與禁忌,對死亡的恐懼和遐想也油然而生,儼然成為超級禁忌話題。

未知,茫然,所以鮮少有人會認真思索及接受這命理無常之道理,以致於雖常言有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但這通常是用在為他人的故事所下的評論,而我們自己的呢?是否有認真探索過呢?

我們的生命本來就是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可能隨時都會因為意外、急症,而來不及說再見,就畫下人生句點,為何不好好把握,預先做好準備呢?現在的家庭多為小家庭和雙薪家庭,為了工作和下一代子女的教養,成年子女與父母多分隔兩地,一年之中難得聚首,更遑論要談論這麼嚴肅又難以啟齒的話題,確有其困難之處。但若能慢慢地,一點一滴蒐集相關訊息,那也是好的。

面對死亡,我們要準備的首重,一是「心理的」,二為「事項的」。

所謂「心理的」,是指對於死亡,我們心理層面所害怕、恐懼的部分,釐清自己或家人所擔憂害怕的癥結點,可能是因為放心不下其他家人或寵物,也可能是有未完成的心願等等,可以由親人或專業人員協助釐清和完成。「事項的」的部分,則是想要大家知道,生命是自己的,任何人都有權利為自己做決定,在我們還有能力時,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做人生的總結與告別。

事項的部分,再逐一說明如下,提供參考:有關財產的部分,也是許多家庭都會面臨到的挑戰,有些名人過世後,其子女爭奪財產的醜陋畫面,不斷在新聞畫面出現,姑且不論我們是否有龐大的財產,我們都不希望這些事情是發生在你我身上,因此若能「預立遺囑」,清楚交代所有遺產和遺物,甚至是無生前契約等重要文件、存摺與印鑑的放置處等,都需要引導家人說出或記錄,特別是遺產的交代,需要收集較多相關法令並深入了解,才能提供長輩參考,且此事較為敏感,長輩防衛心也會比較強。避免家人覺得我們有不肖的念頭,這很重要。

Old People Crossing. Photo by schnaars

針對身後事宜,這些可能是需要由家人協助處理的部分。如是否有宗教信仰?如果為基督教或天主教,希望由哪個教會辦理?若為唸佛者,是否還需安排助念或是相應的佛號?喪葬儀式的意願(採道教、佛教、基督教或是土葬、火葬、海葬、樹葬等)、安葬地點或骨灰置放地點及告別式的辦理(地點、壽衣和儀照的選擇、是否發訃文及發送對象、特殊規畫-如宣讀座右銘、生命故事介紹或影像剪輯等),其他交代或遺願、(如墓誌銘、希望如何紀念他、手尾錢的分配、想要家人持續支持的特定公益團體等),若為單身長輩也可委託親近的親友代為辦理。

那該由誰來談?要怎麼開口呢?若家庭中有從事醫療照顧、長期照顧相關工作經驗者可以透過自身服務經驗來協助父母親面對與釐清內心的掙扎和期盼,或由長輩較親近的家人來談,或者是有共同宗教信仰者較為適合。「委婉巧妙的言語」和「毫不避諱的態度」是談論此議題重要的態度核心,若是用義正嚴詞的口吻或正襟危坐的討論,只會徒增家人的緊張感和防衛心,甚至認為是詛咒,巴不得早點離開似的!如此一來,下一次要再打開話匣子就有困難了。

談的時間點和內容也是關鍵,看新聞或看書時「隨機閒聊」、清明掃墓等「特殊節日」或是「當親朋罹患重病或過世時」就是一個絕佳的討論時機,一方面可以了解到父母的人生哲學,另一方面也能了解到他對後事的規畫意向。

死亡要談得的議題太多了,不管心理的或身後事的,子女也可以善用鄰居親友的故事或報章新聞案例,不妨分次、分時間在不同時機,引導長輩們討論,逐步收集他們的看法和期待,當然最好還能事先與其他家人共同討論為宜,可以避免日後親人之間起紛爭。

談論善終議題,在我們家至少已10年,至今我母親仍無法敞開心胸與我們這些子女討論,但通常我都是藉由別人的話題或是書籍新聞等方式切入,透過與其他家人的討論讓母親從旁了解最新的資訊,讓她有參考的依據和選擇,我相信「善終」的種子已敲敲地在母親的內心發芽。

(作者為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社工兼公關專員)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