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堅持,累積成最堅強的支持

by 傅芝英

今年(2013)3月看到賽珍珠基金會徵募理財課程的學習陪伴志工訊息,課程規畫主要是幫助新移民媽媽藉由記帳的方式,了解如何在金錢收支上做到開源節流,進而培養其對金融理財的能力。我剛好自職場退休,對於金融理財有些許的經驗,因此報名了這次有意義的活動。

和一般的研習活動不同,這項中長程的理財計畫招募了相當數量的志工和新移民,一對一的陪伴方式,不僅讓志工能深入了解新移民媽媽的生命故事,也讓媽媽們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及分享中建立信任關係。在這近2個月的訓練課程以及陪伴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新移民媽媽迫切想要改善目前的生活,只為了給子女一個安心快樂的成長環境。對於媽媽們勇敢面對生活的挑戰,表現出女性堅強與韌性的人生態度,令我在敬佩之餘,不僅燃起了熱情,也回想起自己對於理財的經驗。

我對於「理財」的觀念,正確說來是啟蒙於小學時期。當時物資非常貧乏,一家7口的開銷僅靠父親在學校擔任老師的收入來維持,即使從日間部導師再兼任夜間部講師,每天早出晚歸,仍無法應付日常浩繁的開銷。

爾後台灣出現「家庭即工廠」的社會現象,所以放學後姐妹們就會聚在客廳,做手工貼補家用,就在全家一點一滴的努力下,收支逐漸平衡。但好景不常,母親為求有更多收入,參加了民間互助會,就在會頭無法承擔「以會養會」的風險而倒會後,我們又回到原點。這個慘痛的記憶讓我日後將「錢」的安全性,視為財務管理最重要的條件;但可貴的是父母親開源節流的身教,以及手足間家庭認同感的凝聚,永遠深植我心。

畢業後我即進入金融單位服務,在工作環境的影響下,正式展開30多年的記帳生涯。

初入社會的薪資不多,一開始我就把每月家用費用扣除,所剩的錢依照支出做分配並記錄,發現可支配的金額不多,且累積很有限。因此我開始檢討花費、調整自己生活的型態,例如:騎腳踏車來減少搭公車的次數、拉長與同事聚餐的間隔,漸漸地在每次花費前,都會很自然地捫心自問,是不是真的需要?長期下來,養成了簡約與惜物的生活習慣。

money. Photo by Gisela Giardino
money. Photo by Gisela Giardino

在經過檢討與調整支出後,每月的結餘開始增加,雖然金額但是很滿足。工作半年之後,就累積了可支付3個月開支的預備金,我開始了「儲蓄」之路。初期,選擇以利息較高的「零存整付」,每月存入固定金額,到期後整筆轉存以複利計息的「整存整付」來累積存款。一段時間後,視情況逐年增加零存整付的金額,這種儲蓄方式在30年工作生涯中,從未間斷。

存摺上的數字累積到一定的金額後,開始有了購屋的想法,在審慎評估自身還款能力並設定理想中房屋的生活環境與機能後,利用存款支付頭期款,並向銀行貸款,設定20年期每月固定攤還本利的方式,順利買到可以安居的房子。雖是設定二十年期,但貸款初期其實就下定決心要在10年內清償完畢,所以買房後的數年,只要零存整付到期,或是年終發放獎金,就會馬上用來償還貸款,讓每期攤還的錢:本金越還越多,利息卻越付越少。

此外,和銀行建立良好的信用關係非常重要,我設定每月本息自動扣款,讓帳上隨時保持3個月的預備金;同時每隔一段時間,向銀行申請調降貸款利率,減少利息支出。在預設期過了一半後,我將原20年期的條件改為利率較低的7年期攤還,每月攤還的總額雖然增加,但也加速了本金償還,就在這一存一還的消長中,順利達成10年內還清貸款的目標!

在志工陪伴的過程中,最常需要協助媽媽們釐清的就是「必要v.s想要」的定義,舉例來說,藥妝店常打出「加一元多一件」的口號提升買氣,如果平日有化妝的人,那麼一次購買兩件卸妝乳,此費用就是「必要」;對於偶爾才化妝的人,此筆花費則是「想要」。或許一塊錢不多,但我會告訴媽媽,重點不是在於那一塊錢,而是任何的非必要支出,累積起來也是很可觀的喔!

每次的課程中,透過共同省視和討論,看到媽媽經由記帳到節流、從原本的入不敷出,到月底能有幾百元的結餘,在看似微小的數字中,積累她們對自己、對未來的信心,也看到了圓夢的可能。我會盡最大的努力,給予媽媽們最堅強的支持。媽媽們,讓我們一起加油!

(作者為賽珍珠基金會學習陪伴志工)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