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情緒建立關係
by 張瀞文
情緒這兩個字,在你的生活世界中,是否代表著一種負面的人格特質?如果是,容我冒昧地說,你似乎正使用一種類似倒立的姿態,在觀看這個世界。
管理這個字眼,如果是用來對付情緒的技術,又容我冒犯您了!您正以一種倒立的姿勢吃著滾燙的豆花,不僅吃得滿臉豆花,還被燙得吱吱倒著跳!
倒立的觀看形成一種倒錯暈眩的視覺,所有關係在此種視覺中必然扭曲變形,情感的傳遞必然找不到讓人舒敞的途徑,你與你的情感、你與別人的情感找不到可以建立關係的通路,即使有溝,也不可能有東西在上面流通,即使有橋可通,必然也是危危顫顫,無人敢通。
你與自己,一直以來,都維持著什麼樣貌的關係?
你是你自己嗎?或者你不敢是你自己?甚至那個真實的自己,根本就不被你所接受,是嗎?
你認為,你值得只是為自己而活著嗎?還是,只在被需要的時候,你的存在才是有價值的?
你願意相信,與自己建立真正關係的可能性嗎?你願意親手重新創造一個貼近實存的自己嗎?
你惟獨忘記了一件事情,忘記了與自己建立關係,一種真正的關係,沒有被任何外來指令污染的關係,一種直接的,不需要靠任何媒介去證明的關係。
眼前的你,又是誰?
你這個人,是許多過去堆積出來的,這些過去歷史有父母、老師、書本、媒體、阿公阿媽的影子,過去生活中所有出現過的人、發生過的事情,都在你的過去中,參了一腳,畫上一筆。
當你的孩子吃飯調皮,又打破碗的時候,你一股怒火升起!大手一伸,一巴掌飛過孩子的小臉。
事後懊惱極了,以為自己只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才這麼生氣,熱愛成長的你,上過EQ管理的課,知道自己的憤怒與衝動傷了孩子的自尊,又恨這個孩子為什麼要惹你生氣,接著又為自己EQ太差,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而深深懊惱自責,花了那麼多銀子,還是學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你的情感在管理情緒的意圖中,激盪出更高漲的情緒,又偷偷地傷害了你的自我價值感,讓你對親職角色更沮喪無力,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糟糕?
如果你一直在情緒的情節與末端不停地輪轉,只是想遵照專家教的步驟去管理你那可憐的情緒,我想悄悄告訴你,親愛的桃樂絲!可以送你回家的紅磚路,永遠 不會出現在眼前;你的所有情感與情緒,只會像工廠中一罐罐的罐頭,而且是真空包裝那種,封得死死的,一旦過了保存期限,就會開始腐敗發臭。
因為只拼命管理情緒的你,大多只是把憤怒封裝起來,收好而已,並沒有試著發現情緒的根源,你只是納悶著,自己為什麼要這麼生氣,也知道這件事,其實可以不必發這麼大的火,為什麼自己又如此?所以就以為只要管好情緒,用專家給的繩子栓好它們,下次就不會做亂了!
倘若你願意靜下心來,與自己建立關係,你也許會想起,30年前也曾經發生類似的事件,只是挨巴掌的人是你,心靈受傷而哭泣的孩子是你。
當時的你掩面哭泣,內心卻潛藏著憤怒,你哀痛,也有不甘與渴望,心中質疑著父母的愛,當30年後的今天,你的孩子複製了類似的場景,加上你今天的疲 憊,心靈的記憶快速連結,當年潛藏的憤怒衝出封蓋,伴隨著今天的身心疲憊,與孩子的行為同時爆發,你打孩子,同時也在替過去挨打的孩子報仇,遲來的憤怒還 是發生了,只是,對象是你無辜的孩子。
如果你願意在情緒來臨的當下,與自己的內在波動產生連結,循著線索爬昇,情緒的根源自然一一現形。
當你的情緒伴隨情感波動與外來刺激,來叩門時,你不需要管理它們,因為它們的出現不是示威遊行,不是作亂暴動,它們祇是出現而已,真的只是出現而已,如同你所擁有的其他情感一樣,也如同活著、呼吸一樣,情緒只是在那裡流動,來了又走。
實作練習-呈現情感性的自己 練習呈現情感性自己,是與情緒連結的第一項練習,最終的目的是要整合情感性自我與工具性自我。
首先,抓住每個機會,去觀照自己與身邊的人如何自我介紹,如何呈現「我是『誰』?『誰』是我?」。
客觀地觀察自己如何介紹自己,這樣的觀察,可以幫助你整理出自己是如何認同自己,界定自己。
譬如你去參加親師懇談會,是不是都說「大家好!我是代表我先生×××來參加家長會。」,「我是××的媽媽!」,「我是××的爸爸,我在臺灣銀行服務!」就結束自我介紹,說了半天都沒說自己叫啥名字,或是只會說自己的工作標籤。
你是不是可以在這些社會性角色與工具角色之外,還說一點自己的個性、喜好,甚至最想為自己做些什麼,你有沒有夢想,你的夢想是什麼,等等關於「你是『誰』?」的訊息。
當你開始以不同於過去的方式說出自己是誰,請你靜靜地觀照,有沒有不同的感受悄悄滋生?是不是更認識自己?是不是發現了,除了家庭與工作角色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什麼東西,一直存在著,而你卻從未觸碰過它。
你可能漸漸發現,在教養孩子、經營家庭的時候,不必要全然活在應該清單中,在履行責任與義務的同時,也可以扮演自己,讓真正的自己也活在這些被賦予的社會性角色中,而不是讓社會角色來掌控真正的你。
最後,你會發現,其實以前以為不能違背的應該,不過是一場騙人欺己的騙局,你並不會因為稍稍不遵守「應該」,就失去美滿的婚姻與家人的愛。
你也可以讓孩子作自我介紹,讓他天馬行空地看自己,說出自己是『誰』?『誰』是他?在想像與述說的當中,創造自我認同與生命意義。
當然也可以請親密伴侶、父母、朋友一起自由明白地想像自己是『誰』?『誰』是他?
如果把「誰」當作是主角,你會發現,有了「誰」,才會有「我」,才會有「你」,而不是有「我」才有誰。
說出「自己是『誰』,『誰』是自己」,是與自己重新建立關係的第一項的修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