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自主與尊嚴的生活──受暴倖存者經濟賦權計畫

by 林美薰

台灣開展家庭暴力的服務已有15年的歷史,從早期對受暴倖存者鼻青臉腫的印象,到逐漸意識到精神心理的惡待也是暴力。然而實務上經常發現受暴倖存者經常在脫離與返回施暴者當中徘徊,歸納原因多元,可能為了孩子、兩人之間的關係、施暴者的威脅等,但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經濟因素,這包含經濟無法自主、工作受到控制或缺乏就業能力等。

協助婦女滿足其經濟需求在於提升婦女財務管理上的信心與效能。Photo by Tax Credits

若運用生理或心理暴力的觀點來評估,目前的法律與服務可以提供倖存者對應的司法途徑與協助,例如保護令的申請、庇護所、諮商等。然而倖存者反覆返回到受暴環境的情形仍然常見,這樣的現象讓我們去反思這些提供的協助是否足以幫助婦女自主有尊嚴的生活,我們發現到經濟的因素是一項影響倖存者能否獨立自主的關鍵。過去的專業評估中偏重明顯危急的肢體暴力,能夠與受暴者討論經濟受虐議題的機會很少見。對應的服務提供上,也很少針對經濟受虐或自主獨立的面向充權被害人。婦女要脫離暴力需要信心,也需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經濟的問題,因此協助婦女方案中應該要朝向納入經濟虐待的評估以及經濟賦權的計畫,才能全面理解婦女的經驗並提供更有效的服務。

過去經濟虐待在許多評估中往往被當成是心理虐待的一種型式,近年來學者指出經濟虐待是一種獨特形式的虐待,包括經濟剝削、經濟控制與破壞就業。經濟剝削指的是逼迫被害人上班、強迫被害人借貸等;經濟控制則是不准被害人的花費、重大支出時不經由被害人同意等;破壞就業指的是干擾被害人上班或不准被害人上班等。這些雖然看似不至於致命的虐待型式,其實卻是加害人對被害人的高壓控管。

有時候這樣的控制隱微到連被害人都沒有察覺,有時候就像有無形的鎖鏈綁住被害人一樣,逐漸消融被害人的自主與自信。有一位個案驚訝的表示:「我從不知道這叫做經濟虐待,我只以為他賺錢是老大,他就決定甚麼該花,甚麼不該花。有時候我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也不敢跟他要。」另一位個案無助地說著:「他每天都說我和主管有一腿,最後只好逼得我辭掉工作。可是我沒有工作更痛苦,每天都要面對他。」隨著與個案討論經濟虐待的內涵,案主往往愈來愈能理解自己在深陷枷鎖的脈絡。許多的婦女長時間的經濟虐待後,對於財務知識與能力缺乏,影響到經濟自主的信心。

近年來,國際間許多組織陸續推出受暴婦女經濟賦權的方案,其中一項令人矚目的方案是由全州基金會(Allstate Foundation)與國家終止家暴連線(NNEDV)合作設計的。計畫的重點在於增加受暴者的財務知識、強化財務管理技巧、進而幫助他們達到個人的經濟目標。

透過經濟賦權計畫,協助婦女的經濟需求不再只是流於提供生活補助,而是轉向提升婦女財務管理上的信心與效能,再搭配就業或創業輔導或貸款,婦女不僅能有就業能力,更重要的是也擁有獨立生活的財務能力,我們相信經濟賦權方案的推動必定能幫助婦女走出暴力陰霾,邁向尊嚴自主的安全生活。

(作者為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