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一生,生活在她鄉–沈素珠

by 康椒媛

張朝陽、沈素珠夫婦倆一生住在雲林虎尾。他們的四區農地約一甲六分,輪流供應主婦聯盟合作社馬鈴薯、毛豆、甜玉米、蒲瓜和冬瓜等五種作物。四、五月正是種植毛豆、甜玉米的時節,沈素珠在她每天的採收計畫,仔細記錄著田區編號、蔬果種類、數量、採收日期、種植日期;下面的生產計畫則有田區編號、蔬果種類、預估栽培日期、預估產量、預估採收日期、預供應社等資料。

沈素珠騎著YAMAHA打檔車,經過一段長長顛簸的碎石子路,騎入虎尾溪南岸的河堤農地,北岸是熱鬧的虎尾科技大學與虎尾糖廠一帶,中間跨越著興南大橋。康椒媛攝
沈素珠騎著YAMAHA打檔車,經過一段長長顛簸的碎石子路,騎入虎尾溪南岸的河堤農地,北岸是熱鬧的虎尾科技大學與虎尾糖廠一帶,中間跨越著興南大橋。康椒媛攝

生命自有轉變

這些一筆一劃的紀錄,寫來不易。夫婦倆自小家境無法供學,面對著時代間一波波的影視變革,他們一直都是「聽電視」的觀眾。女兒用電腦打字印出一張紙,上面都是些作物名稱,如紅蘿蔔、馬鈴薯、毛豆、甜玉米等等,沈素珠像小學生一樣開始練字。後來從教師退休的阿姨在虎尾鎮上教阿嬤們讀書,一個禮拜三天、一次兩個小時,沈素珠跟著上了四個月的課,會寫作物、自己和家人的名字,她笑說:「聽、說沒問題,看、寫有問題。」

住在以務農為本業的興南里,以前稱作蕃薯庄,「小時後吃番薯吃到反白睚(臺語音譯píng-pe̍h-kâinn,釋義為翻白眼)。」沈素珠說。到了十多歲還是每天吃番薯配番薯葉,沒有米或其他東西可以吃,連豬油、醬油、蒜頭也沒有,別無水煮以外的烹調方法,一成不變的「整鍋地瓜,加一些水,下面燒柴,燜一下就熟」。身為長女,在立仁國小讀不到兩年,就此認命地幫忙家裡務農,「以前家裡種西瓜、番薯,我爸做販仔,叫卡車載去台北賣。」說起務農,她一身熟稔。當時超過二十歲就被稱為老新娘了,如《鹽田兒女》中孝順的女兒不想嫁人,想好好照顧家裡。在父母的安排下,二十二歲時她才與同村的張朝陽結婚,弟弟妹妹陸續到台北發展後,她一人正好就近照顧娘家。

住家旁的倉庫有貨車、舊時的烘穀機、竹篩等農機具,以及未能出貨的小顆馬鈴薯,他們種了奇比大、克尼伯兩個品種的馬鈴薯。康椒媛攝
住家旁的倉庫有貨車、舊時的烘穀機、竹篩等農機具,以及未能出貨的小顆馬鈴薯,他們種了奇比大、克尼伯兩個品種的馬鈴薯。康椒媛攝

聽她談起往事,從辛苦中聽得一種單純的力量。婚後,跟著張朝陽四處做土水工,沈素珠一次揹一袋水泥、走好幾層樓梯、挖水泥給工人抹,一邊存錢買地、種田,一起認真打拼就為成個家。張朝陽小時候家裡賣菜,沒有土地可以種田,他說:「我小時候就去幫人牽牛、養牛、割草給牛吃、清牛糞,十二歲做到十六歲。」十三歲時張朝陽的父親過世後,他必須與哥哥一起擔起家計。沈素珠說,當地人稱祖先放下來的土地是「祖公產」,一代傳給一代,比起買地蓋房子,先買地才有出息。

四十多歲時,沈素珠常常睡到午夜時,感覺腸胃附近有一顆硬物跑來跑去。不斷就醫也檢查不出原因,一位醫生建議她吃有機食物。當時自家還是慣行農法、有機食物稀有,「後來自己罔種、罔食,不噴藥,身體才慢慢勇起來。好,就給大家吃。」沈素珠持續吃了三年,就明顯變好了。經人介紹,附近的老師、醫生,位於雲林土庫的源順油廠也來訂菜。隨著年紀漸長,現在僅專心種植根莖、瓜果類等較易管理的作物以及自家吃的菜,農閒時參加一日之旅。「你們身體顧得好,就是幫助我。」孩子這樣告訴他們。

一整天下來,手肘都必須拄在腿上除草,持續半小時就相當不容易。康椒媛攝
一整天下來,手肘都必須拄在腿上除草,持續半小時就相當不容易。康椒媛攝

日頭

這天下午,沈素珠正在田裡除草,她說有一句俚語:「要剷土,不要剷草。」趁著草還細小時,持小鐮刀向下翻出草根曬乾,不然等到大了就難除了。但是「光是這個日頭,很多人就撐不住了,下雨比給日頭曬還要快活。」烈日加上農村高齡化,越來越難請到人幫忙農務。長年在日頭底下工作,站立的支撐也帶給身體負擔,一開始讓她累到腰都直不起來,她分享了一個自己的訣竅:「左手肘拄在左大腿上,這樣就比較不會累。」多年後,她也才注意到左手肘多了一塊洗不掉的暗皮,就像她的一部分了。

身為農民,每天勞動後的疲累,對他們而言似乎是當然、合理的,當問起她為何黑豆田兩旁種的是珍珠芭樂,才知道原來有時也是樂多於苦,農民生活限於天、也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我愛吃珍珠芭樂。所有的水果中,芭樂最快回收。」由於鄰近土地地勢較高,一邊的珍珠芭樂用於水土保持,另一邊則做隔離帶。偶爾,虎尾糖廠在製糖時會飄來蔗糖的香味,聞著這有歷史的味道,沈素珠一邊工作到看不到日頭,或者中途肚子餓了跑回家吃東西再過來。

蔽涼

由於沈素珠的健康因素,夫妻倆開始轉為友善耕作,一開始沒有穩定收入,張朝陽繼續兼做土水工,至少三年才能慢慢穩定下來。2004年加入主婦聯盟合作社至今,配合批次供應,種植調度成了最重要的田間管理:馬鈴薯在十月開始種,分批種到十一月,隔年一月底至二月可以採收。一邊採收馬鈴薯,收完的空地一邊整地、種植毛豆、甜玉米,一月中就可以開始種植,三個月就可以採收,晚種的約七十五天至八十天採收,「看天氣,如果是像現在比較燒熱,比較好算日。」沈素珠說明,正常的好天氣才可以算是成長一天,一個月算三十天,馬鈴薯一定要一百天,「若天氣有順,可以撐到一百一十、二十天,若超過、遇到下雨就會爛掉。」

忙碌一整天,沈素珠說,「一坐到樹下,就不想起來了。」想到她說起水煮甜玉米的滋味,冰起來比熱的還好吃,以及「看整片田青青的,感覺很好啊。」這是在日頭下曬過多少寒暑才有的體會?

(作者為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綠主張》月刊主編。本文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5年5月,140期)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