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不帶老公回家
by 沈小妹
結婚7年,連同提親,老公一共跟我回香港7次,每年過年他都必定抽空陪我回家一趟。他說,這是責任,也是一種支持,希望我不要覺得只有自己孤軍作戰。但每次回香港我們還是覺得很磨人。舟車勞頓、水土不服、人生路不熟之外,又因為外宿、外食開銷大,行程總是匆匆忙忙,屁股剛坐暖,就要起程回家。
回家聚,只存活在幻想?
雖然如此,每次我還是期待著我們一起回家,想像著全家齊整地又輕鬆吃一頓久違的「媽媽菜」。無奈每年家裡總要上演「另類賀歲片」,從來沒有一年可以好好吃飯丶好好聊天。我媽總需要上演悲情戲碼,憤怒的說自己把女兒養大,卻去當別人的煮飯婆,自己一餐都沒吃過,更要我馬上做年夜飯給大家吃(我事先完全不知道)。
最近新上演的是「現在不生何時生」的經典戲碼,我爸說:「生孩子只有一點痛和花一點點的錢,沒有什麼好害怕的。如果你不生,你在他們家裡就沒有地位,你會一輩子後悔。」即使我回應說這世代育兒不易,也跟他們生活的年代差異甚大,他也只認為我是「杞人憂天」,不願意多聽我的解釋。
舟車勞頓再加上連番審問,壓力指數已自動關閉胃口,沒吃幾口還被嫌棄說不懂珍惜。回家每每就像打仗,到最後已經不太知道回香港的意義是什麼?而老公當然也在語言不通且僵硬氛圍中陣亡。
回娘家一定要有老公嗎?
或許是我爸跟我媽媽一同到外婆家拜年時,有太多不愉快事件,所以通常只有我媽帶我們去拜年,加上跟我很親的好朋友也是單親家庭,所以我從小就認為,過年不需要拘泥誰要去誰家,不適合或不喜歡也可以不出現。反正大家平常沒有共同生活,光靠那一兩個小時見面,要裝熟或很了解對方本來就是件不可能的事,而且大家若有誤會鬧翻也很麻煩,隨時成為終身黑點。沒有跟爸爸一起外出拜年,我們的日子倒過得輕鬆。
另一方面,從小的生活經驗讓我覺得即使2人結婚,自己的原生家庭還是要自己來顧,對方若願意參與沒有問題,但沒有必要和責任要跟自己的付出一模一樣,也不可能代替我去為父母負責。於是,今年我就提出自己一個人回家的事。
放生老公,老公當然也鬆一口氣,我自己也可以有更多彈性的時間。問題只有我一個人回家,我真的可以嗎?我能撐下來嗎?結果我爸媽沒多說半句,爸爸也只說:「只要確認你平安就就好了。」老公不在場,頓時變得不重要。
沒有外人但有局外人
或許以往老公在場,讓我有一個擋箭牌,好像可以閃躲;又或者焦點不需只放在我的身上。但其實這種方式,算是一種逃避,也讓我跟他們的距離更遠。這回沒有擋箭牌,我便必須直接面對他們每個人。
因為沒有「外人」,今年餐桌上的小劇場更為激烈。爸爸宣布自己的賭博發財大計丶媽媽哭訴被全世界拋棄丶弟弟憤怒地說沒能帶大家飛黃騰達脫離貧窮是他人生的錯。大家彷彿從來都沒聽過對方的心底話,每個人雖然對著我說,其實是想對其他人說,但是沒有一個人想聽,我媽甚至本能地用手嗚著弟弟的嘴巴,要我弟弟閉嘴。結尾他們每個人都會跟我說:「但是,你已經不在。」
突然間,我從他們的話語裡發現他們內心的寂寞。即使尚能健康生活,但他們被層層壓在香港人重視金錢的價值觀裡看不見自己,更無法肯定自己。或許,他們最需要的年夜飯——就是一場宣洩和需要被看見的存在感吧。通過跟已不在家的「局外人」跟局內人求救。結果年夜飯口味太重,我望著梳理大家的情緒,整桌飯菜難以嚥下。最後媽媽生氣我沒吃,把整桌飯菜都在我面前收走。
每個家的年夜飯,風景真的都不一樣啊。
我的回家其實是他的旅行
對於異地婚姻來說,地域距離讓了解雙方的文化和生活變成更不容易的事。更可況還要去照顧雙親的感受,甚至介入其原生家庭事務。這回一個人回家,我發現過去7年,老公真的是情義相挺,陪我四處奔跑與親友聚會,少有以他為主的去設計和規劃行程。匆匆忙忙的行程,跟每個人相處時間短,也難以了解我的過去和生活,時間久了自然感到疲累。因為對我來說,再累我都可以承受,那些人和關係都是我需要的;但對他來說,其實這是他的一場旅行,他有對旅行的想像和需要,不可能會跟我的想法和步伐一樣。
既然父母習慣難以改變,不如先改變和調整自己的心態。明年我們也許可以來規劃2人的香港之旅,好好重視彼此的需要,讓他在我的故鄉留下更多不一樣的回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