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的成長經驗談家事分工

by 梅子酒

談到家事分工,最傳統的說法以及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男主外、女主內」,還有人會提到「君子遠庖廚」以表示格調;換句話說,在外賺錢是男人的事,而家事則是女人的責任。但我看到的是,這樣的分工讓男人與家庭疏離,讓女人被家事所綑綁。

最早讓我清楚意識到家事分工和性別有關,是我學齡前的一次經驗。那天下午爸爸拿出一些五金工具,像是要修理水電,正當我滿懷好奇湊到旁邊想問個明白,不料爸爸卻大聲吆喝弟弟,「男生要學喔!趕快來看!」並轉頭告訴我「查某囝仔免學」,當時我像是被潑了盆冷水,卻還是不服氣,一面嘟噥著「為什麼」,一面硬是擠在旁邊更想要看個究竟。事實上當時弟弟也不過三、四歲,又能懂得多少呢?但這樣的家庭教育,卻很可能埋下了「刻板性別分工」的種子!

爾後漸長,爸爸認為「查某囝仔要學」的就一再發生了– 擦桌子、洗菜、撿菜、洗碗、洗衣、切水果、煮飯…,每每爸爸喝令我和妹妹去做,語尾常再掛上一句「查某囝仔要會、要骨力(勤勞)」,媽媽雖然沒有附和,卻像陀螺般在各種瑣事中不停打轉,我還曾忍不住的對她說「你可不可以停下來和我說說話」。後來我們抗議了,才偶而讓弟弟「輪到」去做些家事,並且將他做家事視為是相當辛苦而偉大的事蹟。

這些當時被我和妹妹視為「重男輕女」的父親權威,之後看來還不是讓我最受不了的,因為當我開始帶男友見父母之後,爸爸像是變成「媳婦補習班」的班主任,要我去做家事的語尾助詞竟然換成了「你作人家媳婦就是這樣」、「你作人家媳婦當然要…」、「你沒卡骨力,怎麼捧人家的飯碗」,讓我感覺彷彿「結婚=做家事」,我當然不想讓這樣的事發生,於是若遇到有男生會說出「這菜很好吃,你會不會做?」立即將他三振出局,經過幾局下來,終於遇到一個男生表示「雖然現在我爸媽沒讓我有機會做家事,但是他們提醒我結婚後兩人要互相幫忙」,咦!這個不一樣喔!又聽說他家姊妹是從來不做家事的,讓我對婚姻產生了新的想像,想要讓老爸瞧瞧「作人家媳婦可以不必……」。

結婚後,當先生謹記父母的提醒,想要動手洗他自己的衣服時,卻被婆婆沉默而堅決的搶下,換到我湊到婆婆身後,她才轉身離開;那一刻,我和他才認識事情的真相。其實先生家的姊妹從小到大到各自成家,在娘家的確不須做家事的,和我爸爸「為別人家培訓好媳婦」的教導方式相背而馳,然而在公婆眼中,媳婦和女兒就是不同,因為當「媳婦熬成婆」,她就會想將她「照顧家人的經驗與責任」傳承給我這媳婦。我看到婆婆雖然辛苦的攬下所有的家事,讓其他人要找根叉子、找衣服穿都習慣依賴她,但多年的家庭主婦生涯,這些家事已經成為她展現權力以及成就感的來源,所以「交接期間的權責歸屬」很模糊,讓我很困擾;此外,我並不想和婆婆一樣,將「做好所有的家事」成為終身的職志,於是與先生計畫另組小家庭,以實驗我們對婚姻生活的想像。

哈哈!接下來就更精彩了,真正進入「甜蜜兩人世界」,意外的「兩性戰爭」從原點開始。他習慣平常都有人打理一切了,我則是要實踐「女生結婚不應該等於做家事」的夢想,那誰撿菜、洗菜呢?碗盤誰洗呢?衣服誰洗、誰晾、誰疊呢?垃圾誰去倒?地板誰拖呢?各種瑣瑣碎碎的家事全攤了出來,也不比在娘家、婆家有父母公婆分擔了大半,於是每隔幾天就有些爭執。我們曾經協調,以「誰先看不下去,就誰去做」為最高指導則,但還是一天「溝通」好幾次,讓我們不禁懷疑,怎麼到了兩人世界的兩人感情更差了?

所幸,社會工作科系的養成訓練派上用場,不斷的同理、自我表露、讚美,嘗試去發現各自在家事方面的專長、興趣、弱點、和「地雷區」,並相互學習、相互接納缺點,三年下來漸漸摸索與不斷修正,現在我們主要是依個人的能力與興趣來分工;例如我不喜歡洗衣晾衣,他則不喜歡拖地,所以他就負責洗衣相關事務、我拖地倒垃圾。他也享受到新的經驗,例如嘗試學作菜受到讚美轟炸,就繼續研發新的拿手菜。另外彼此也調整對家事的要求標準,例如我要接受晾得皺皺的衣服、他則要尊重我何時要拖地。至此,我似乎才終於打破父親所謂「查某囝仔要會」的魔障。

當家事分工不是以「性別」或「誰賺的錢多」為唯一標準,我想每個人都會有新的可能:可以享受自己喜歡的事、少作或不做自己最不喜歡的、可以感謝對方願意去做我不想做的、可以欣賞對方做好了我做不來的。家事就可以不再是不得已的責任,而可以成為家人發掘潛能、表達情感的機會。

(感謝作者授權,本文曾發表於台北市社會局女人紀事通訊)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