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宜蘭女性地景特展」之前
by 張美鳳
「宜蘭女性地景特展」緣起
宜蘭女性地景的概念最早於2010年提出,並獲得重要的成果[1]。
當時坊間傳聞女中路計畫拓寬,擔心蘭陽高女創校時期的老校門會受到破壞,本人遂於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開會時建請保留,獲縣府正面回應。雖有縣政府的承諾,但唯恐夜長夢多,半途生變,「宜蘭阿媽故事館籌備會」[2] 決議組成工作小組,積極推動此案。
經與蘭女校方、蘭女校友會溝通後,三方同意合作進行提案,經過文資調查小組審議,宜蘭縣政府於2011年10月14日公告指定「蘭陽女中校門暨傳達室」為縣定古蹟。
尋找宜蘭女性地景
這樣的結果讓籌備會深受鼓舞,但當想再進一步擴展為「宜蘭查某人地圖」的調查時,卻發現困難重重,此議遂告沉寂。
2015年國家婦女館擬在社區大學推廣性別教育,羅東社大成為全國四個入選的社大之一。幾經討論後,以「宜蘭查某人地圖」為思考原點,推出「尋找宜蘭女性地景」的課程,結合幾位深諳宜蘭史及具性別意識的講師攜手經營。我們對「宜蘭女性地景」的定義是:具有代表性且能夠具體呈顯過去宜蘭女性生命軌跡的建物或文化景觀,她必須包含三項元素:性別、歷史、空間。我們認知到,歷史與空間其實一直存在,只是沒有被發現或注意,特別是其中所具備的性別意涵長期被忽略以致隱而未顯。
宜蘭第一條女路誕生
「尋找宜蘭女性地景」課程經營五個學期後告一個段落,之後在國家婦女館的主導及鼓勵之下,2019年出版女性地圖折頁,宜蘭第一條女路「宜蘭舊城 女性風華」宣告誕生,宜蘭的女性書寫在耕耘有成的文字/影像之外,再開拓出另一片天地。
「宜蘭舊城 女性風華」地圖折頁共蒐集整理出14處代表性女性地景[3],所反映的是,二百年來女性所留下的斑斑屐痕,如何從飽受壓制的父權社會破繭而出,一步一步走出生命的光彩!
宜蘭舊城女性地景特色
以時間縱軸而言,屬於清治時期的女性地景有:啟昌堂、節孝祠、查某嫺人權碑、昭應宮、南興廟(註生娘娘廟)等5處。屬於日治時期的有:鍾何祠堂、慈民宮(地母廟)、宜蘭女子公學校、蘭陽高等女學校、開花樓、維仁醫院、香蘭幼稚園、宜蘭醫院等8處。國府時期的則有婦幼中心托兒所一處。
依空間屬性而言,與宮廟祠堂相關的有啟昌堂等6處,與教育相關的有宜蘭女子公學校等4處,與職業婦女相關的有宜蘭醫院等2處,代表特種行業、婢女文化各一處,反映當時女性多元的角色與勞動經驗。以地理分佈來說,多數位於舊城範圍內,少數位在舊城周邊,唯一距離較遠的是1938年創校的蘭陽高女。
多數的女性地景都冠上「舊址」二個字,原因是,經過歲月的侵蝕多數地景已不復原貌,或拆除、改建,或變更用途,甚或湮滅消失,部分教育機構原址雖仍存在,但已非當年體制,在尊重現況與重現歷史兩者間給予必要的加註。
位於宜蘭公園內的三處地景如今皆已無痕跡,即:查某嫺人權碑、香蘭幼稚園、婦幼中心托兒所。既然已無痕跡還叫「地景」嗎?是不是太過牽強了?非也,只要是跟女性歷史有關的,儘管已經消失,我們還是想努力把故事說給大家聽,例如,古碑是查某嫺文化的歷史見證,古碑輾轉流離的命運,彷彿也在訴說查某嫺悲苦的人生,因此將來,或有可能用不同形式再現[4]。
特展展期12月3日至2022年1月27日
女性地圖是一個里程碑,但出版並非最終目的,如何讓女性歷史不再繼續被邊緣化需要持續努力。除了走讀導覽,展覽是一個新的嘗試,感謝宜蘭市公所及其所屬的宜蘭人故事館提供場地並積極協助策展,讓這一切水到渠成。搭配此次展覽,我們還請藝術家設計了女性地景的Logo,以及紀念品等,希望能吸引更多的目光。
特展場地不大,經費也很有限,但是策展團隊盡心竭力,在有限的資源下盡量做到最好。展期自12月3日起至明年1月27日止,經由此次展覽,希望能喚起更多民眾對女性歷史的關注與興趣,也希望搭起一座教與學的橋梁,導引年輕學子認識教科書以外的女性歷史!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宜蘭阿媽故事館倡議人)
[1]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宜蘭舊城 女性風華]女性地景特展相關文案。
[2]「宜蘭阿媽故事館籌備會」成立於2010年,運作至2012年結束。詳情請參張美鳳,〈宜蘭「阿媽故事館」的想像與實踐」〉,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72期頁19~25,015.09.30。
[3]個別地景介紹,請參國家婦女館網頁。
[4]關於此碑的遷徙,請參張美鳳,2021,〈歷盡滄桑一古碑〉《噶瑪蘭ㄟ花蕊》第1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