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讓我們來跳一曲探戈
by 葉素燕
96年5月12日星期六,母親節前夕,由台灣生產改革聯盟舉辦「台灣婦女生產現況總體檢」研討會,會中提到台灣五大生產迷思與五大限時改革方向。
迷思一:減痛只能靠藥物?
建議改革方案:醫院應提供非藥物減痛法的知識與技能!
迷思二:生產只能躺著用力、壓了肚子更好生?
建議改革方案:醫院要提供婦女各種生產用力姿勢的必要指導及硬體與軟體設備!
迷思三:自然產一定要剪會陰?
建議改革方案:婦產科學醫學會及周產期醫學會應盡速加強會陰保護的學術以及技術交流。並就會陰切開術的必要性,提出本土實證研究計畫!
迷思四:迷信與婦女怕痛造成高剖腹產率?
建議改革方案:衛生署應提出降低剖腹產率的整體性方案!
迷思五:助產士接生是落伍的?
建議改革方案:衛生署醫事處應在醫院中建立婦產科醫師與助產人員共同合作之執業模式!
─台灣生產改革聯盟
看了上面的五大迷思,真令我無限感慨!!我兩胎都是在台北市立醫院生產,市醫都是母嬰親善醫院,在推廣母乳哺育部分不遺餘力,也成效顯著;但是在胎兒娩出母體之前,在待產室的第一產程與產房的第二產程中,四年前的市醫顯然還有不少的改善空間,四年後的市醫已有進步,但應該可以做得更好、更符合人性化生產。
第一胎的生產,大概聽多了「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這句台語俗諺,誇大了生產的風險,我只希望寶寶平安生下來就好,對生產的期待值超低,對生產的過程縱有不舒服的感受,也不曾向院方反映。第一天陣痛到醫院掛急診,監測胎心音半小時後,護士小姐一付「又是狼來了」的表情,冷冷的語氣叫我回去,等陣痛達到十分鐘2-3次時再來。護士小姐大概看多了這種假警報,但是對於一個新手媽媽來說,一句安慰的話也許就可以撫平待產的焦慮。
第二天深夜,數到了規則的陣痛,也辦好住院手續,院方給了一套住院服,換好後上內診檯灌腸、剃毛,仍然是神情冰冷的護理人員,一句話也吝於向產婦說明接下來會做什麼動作、產婦會有什麼反應。而後續在待產室平躺著監測胎心音,其實是很不舒服的,生過小孩的人都知道,陣痛來時站著比坐著舒服、坐著比躺著舒服,就這樣平躺著持續到五指全開,進入產房生產,在醫生和護士的「幫忙」壓肚子下,進產房五分鐘就兵荒馬亂地將胎兒娩出。我和寶貝的第一曲探戈,別說是互動良好、你進我退,而是在旁人七手八腳的催促下,踩腳踩得好痛!
第二次生產,市醫已有長足的進步,在急診處辦好手續,產婦就坐在輪椅中由院方推到待產室,再由待產室值班的護士小姐到產婦的病床旁進行剃毛與灌腸,感覺受尊重很多(第一次生產時,換院服、灌腸、剃毛的制式過程讓我覺得好像在集中營喔)!而後我感覺著寶寶從肚中傳來的訊息,調配自己的呼吸,在五指全開前的待產過程,我和寶寶蒙面跳著探戈,彷彿忘了陣痛是人體承受著巨大的痛苦。
然而好景不常,進了產房,產檯平躺的角度,對於要解出「千年大宿便」的產婦來說,不是好的角度,懸空的雙腳也沒有著力點,隨後在醫護人員的幫忙下娩出(這次沒有壓肚子,醫生幫忙拉開已剪開的會陰口,感覺非常痛),這一次在第二產程,我和我的寶寶仍然丟失了雙人舞的節奏。
回顧這兩次生產(如無意外,這輩子就是這兩次了),我都沒有選擇藥物介入,也都選擇產檯餵哺,從我身體娩出的寶寶,溫軟的小小身體貼著我的肚子,清醒地和我四目相望,帶給我深深地感動,讓我不禁去想像,那丟失的第二產程節奏不知會如何美好!
第二胎生產前,其實我搜尋不少居家生產經驗,又看了套日本漫畫「baby的守護天使」,對其中描寫的日本助產所生產方式深深嚮往,但最後囿於家中長輩的反對、生產費用(較公立醫院高很多)、後送制度的問題,我並沒有嘗試居家生產。也因為後來的醫院生產經驗,看到了醫療院所在人性化生產力面的努力,但好還要更好(尤其在少子化的現在,爭取產婦來院生產應該是重要的業績吧)!
建議醫院可以在節省經費的前提下:
1. 提高產房的溫度,可以達到節能的效果。
2. 改變產檯平躺的角度,讓產婦可以更順利分娩。
3. 在產房時給產婦多一點時間,感覺自己的身體節奏。
4. 引進助產士協助生產制度,讓無妊娠症的產婦可以在產前填寫生產計畫書,選擇助產士接生。
我一直覺得,生產過程讓母嬰跳一曲有感覺、有互動的探戈,娩出後產檯上的肌膚相親和第一時間的哺餵母乳,可以讓母嬰建立最強的連結,讓女性樂於生產、樂於餵養,是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圓滿,而不是傳統所歌頌的「偉大、犧性」的母親角色。「我喜樂,所以我生兒育女!」不是高調,讓我們付出行動力,一起為台灣女性的生產環境加油!
(作者為台灣母乳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