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你?

by 李倩萍


為了讓創意作品被看見,倩萍親自到各賣場去推廣

陽光晴朗,一位被我遊說打動而加入女藝的創作朋友,與我討論會務,咖啡喝到一半,這位朋友忽然問:「很多人都可以做女藝,為什麼是你?」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提問,我目瞪口呆答不出話。這是我從不曾想過的問題,推動公益組織也需要做自我價值澄清!

停了半天,我以問題來遮掩窘境:「你認為我的作品不夠好,所以沒有資格嗎?」

「不是!」她只吐出兩個字。

我追問:「那是因為我的背景讓你質疑嗎?」

「也不是。」

「你真正想問的是什麼呢?」

「我也說不上來……」

話題就此停頓。但是隨後我反覆檢視這個問題,想瞭解她為什麼這麼問,因為她應該很瞭解我為什麼會籌組、推動「台灣女藝協會」。剛聽到她這樣問,難過、自我懷疑和挫折不停在心裡翻攪,我也不斷的自問:「為什麼是我呢?」的確,有能力來做這件事的人很多,為什麼是我呢?

在南北奔波的尋找資源與夥伴的過程中,我相信,這個問題應該在許多人的眼中、心裡,所以我也把自己初始的心,放在大眾面前檢驗。

我,一個居住台北市,每日追趕新聞的人,在報社改組後辭職,離開了台北職場,連根拔起的搬到澎湖,過著與原先完全不同的生活。

先生是個藝術家,為了藝術的自由,自行開店做生意,我也 開始了每天與數字為伍的生活,直到一則報導引起我的注意:「澎湖有些小島一年級已經全部是新移民之子。」身為文化人竟對自己生活的環境這麼疏忽,沒有注意 到這翻天覆地的大改變,沒有發現未來將會出現多麼不同的文化與社會?這,讓我汗顏。

我對陳來紅提起這件事,關注社會的她,問我為什麼不做個深入的瞭解呢?「澎湖婚姻移民的現況與問題」這篇調查就在這個追問下產生了,但是面對澎湖媳婦們一個個殷切期盼的面孔,向我敘訴需要工作以改善家計的迫切語氣,我卻語塞,無助的退縮在沈默裡。

澎湖大多數人靠半年的觀光維生,剩下的日子只能打魚種田,沒有其他產業可以讓這些媽媽就業,該怎樣為她們謀生,的確是個難題。

從事藝術工作的先生,常常哀嘆,創作者必須創作、製作、行銷、宣傳全部自己來,根本無法負荷這許多工作?但是這些婦女對創意產業的涵養欠缺,也無法進入這個領域工作,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雙方的困境?

我受邀到紅樓、華山、牿嶺街等創意市集擺攤,驚豔許多創作者豐沛的創意,但是許多人只能靠流動擺攤或虛擬網路謀生,有沒有一個暢通的通路幫助她們,把她們的創意和能力發展成一個產業呢?

我開始在腦中構圖,一副美好的願景讓我振奮不已,於是又找陳來紅幫忙,希望藉助她豐富的組織經驗,建構起一個「善與美」的創意產業鏈:協助創作者推廣 和行政等工作,讓社會大眾認識與消費,同時培訓需要工作的婦女,讓她們有能力協助創作者量產,讓創作者能專心開發新的作品,而經濟弱勢婦女也有工作可做, 進而發展成一個完整的創意產業鏈。

這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我樂在其中的努力以赴,不計報酬、時間的付出後,終於看到女藝長出小小的芽苗。回顧前塵,「為什麼是你?」這個提問仍然迴 盪,但是我現在能坦然回答了:「因為捨不得那些辛苦的母親,不管是從事創作或需要工作的母親,她們都努力想為孩子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我尊敬她們,所以 我付諸行動來協助她們!」

(本文由台灣女藝協會提供)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