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女藝

by 陳來紅


南京西路的「女藝寶盒」是女藝協會的推廣自營店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提 案經董事會通過,而有了基層婦女組織的補助方案,其宗旨是以協助需要成立組織的社群為對象。前兒童日報總編輯的李倩萍就到基金會提案,欲結合單打獨鬥的女 設計師們,共同組織成為社團,來跳脫個人面對創作與推廣的困限。申請案通過後急需輔導,基金會的承辦同仁,期待筆者能花些時間陪伴,這群從未參與社團的女 設計師們來成立組織。

一年的討論籌組過程,不意其中一位成員周淑慧,竟因出差 韓國在旅社火災而喪生。倩萍與大家因此而加速了成立組織的腳步,我也在與淑慧交談過中留下極深的印象,那是淑慧渴望成立組織可以幫助更多人的熱忱,令我越 來越深入與她們的討論。女藝經濟是過去我從未接觸過的領域,因輔導組織而發現女設計師的實質問題,較之男性創業要辛苦很多。

無論是家庭的資金奧援、社會的瞭解與支持、個人人際網絡 的資源都相對的單薄,更不用說創作與推廣所需的通路與成本。從原物料到成品,從創作到量產與否,通通都存在著限制。文化限制:女人創什麼業?個人的限制: 認識的人與被認識的機會。社會的限制:不願貸款給尚不知市場反應的行業!智慧財產的問題:被有資金的業者仿造作品,而不敢上網賣。當然還有女設計師本身的 藝術性格,要組織在一起真的還是真的難。

幸好有鍥而不捨的倩萍與思蓮,以及婦權基金會黃鈴翔副執 行長的一路協助。直到組織成立的最後階段,為籌募社會資源確有實質困難,我唯有縱身我所不知領域,進場學習看可以幫什麼忙?我觀察這組織與婦女團體不同的 是「生計」,在謀生計的前提下,通路是唯一的目標。從生計的實質效益來講,沒有通路一切免談。女設計師的通路在那裏呢?

她們的量尚少質且不齊,但是若沒機會,這兩者都不可能出 現。這讓我想起松下幸之助賣燈泡的故事,對第一批賣不出去的產品,親自一一拜訪經銷商,強調的是唯有國人對第一批國產品的支持,才有機會產出優秀的國產品 到來,日本製才有可能站上世界的舞台。「以消費提升國產品質,以消費國產品救國」,這樣的推廣手法是日本最上手的,什麼都談「日本第一!」。從電器到壽 司,從廣告到連續劇,不景氣已經十多年日本較臨國穩穩的。由此可見概念與通路同樣重要。

女 設計師Party:定期舉辦的聚會,主要是建立女設計師之間團結分享的組織文化。經由相互的分享創意,可以激發彼此的再新創。大家務必要排除同行相不往來 的舊習,以合作取代競爭這樣才有共同的事業發展機會。有時也可互通創作資材的購買訊息 或運用共同購買的集結量 降低作品的成本。

  • 姊妹Party:主要是透過婦女團體的組織為平台,創造彼此的觀摩與展售機會。
  • 創意市集:主要是共同分攤趕集人力的成本,透過集體被看見增加展售機會。
  • 女藝寶盒:剛開始獲得「女書店」的支持,設立第一號「女藝寶盒」。後來才定位與所有獨立書店合作陸續設立永和的「小小書房」女藝寶盒,淡水的「有河book」書店的女藝寶盒。漸漸發現其實藝品店也可以是合作對象,而有了與新店的「燦爛之舞」的合作。群體慢慢思考與試探,又延伸與獨立咖啡館的大溪解放咖啡館合作。由此可見,小魚和小魚的聯結也會有大鯨效果吧?這友待弩力空間仍舊很大很大的。

南京西路的「女藝寶盒」能夠設立,完全是集體會員認同組 織下的成效。提供平價房租的會員與願意共同分租的會員合作,催生了第一家由會員自組的展售店。會員對組織的認同需要組織的靈魂人物來細細經營,從未組織社 團的群女設計師在李倩萍秘書長的熱情感召下,紛紛啟動各自的創造力,不儘是為作品也對集體的機會。

網路上因台灣女藝部 落格的設立,讓同好也有機會加入這個團隊。原本外行的我因此而較能將思維延伸至此領域,小學同學的林伯聖先生看我忙進忙出,也來瞭解台灣女藝協會與「女藝 寶盒」,常年經商做外貿也兼設計飾品的他,也認同我對台灣女藝的發展潛力。親自串起接洽的機會,讓他累積的日本與國際通路分享給我們。遊說老同學共同來提 攜年輕人,與遊說老友捐款,其實都是我們越來越接近長輩年紀的人該做的事。真感謝這一切都順利進行中。做才有希望,不是嗎?儘管能做的有限或成與不成,不 做是一點機會也無的。

經濟不景氣中能賺多少固然有限,但是對作品與通路的努力,於質於量都需時時準備,一但時機到時,機會總是給準備好的人,台灣的女設計師們加油!也請社會大眾多多運用她們的設計,粧點生活的情趣享受她們生命的美藝。

(本文由台灣女藝協會提供)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