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的一封信 ──參與那瑪夏鄉民創傷療癒的歷程

by 邱敏麗

各位夥伴大家好:

謝謝莉莉的統整與聯繫,真希望我們的政府和她一樣有效率!

這次的災難型態和地震有點不同,事實上我覺得更需要服務的人是那些在災區外等著家人被救援的親屬,他們的創傷不比災區的人來得輕,甚至更嚴重。

這兩天我和那瑪夏的災民相處,他們提到在七日(2009年8月7日)下午四點多就開始逃往山區,男人負責勘查可逃之處,且隨時需注意土石流的動向,幾乎未眠,女人負責照顧小孩,因下著雨土石流不斷,所以要求孩子們不可以睡覺,以備隨時移動逃離,每個人濕淋淋的又累又餓,大人們省吃就為了將僅剩的糧食留給孩子們,就這樣過了三、四天後才搭直升機出來。這樣的經驗沒有一個孩子說得出來,他們只說往山上逃,三天後被救出,對於等待救援的時間是如何度過的幾乎絕口不提,他們的焦慮和921 不同,我覺得那是更「茫然」的、無「視覺」化的災難,且難以言語化的。所以要找到對話的「窗口」甚至較震災的孩子困難(或許也有可能應無「視覺化」,所以創傷較小也不一定?)

我建議盡量先從可談的災民身上了解他們如何獲救、在裡面實際的狀況,這樣當我們面對他無法談的人時可以直接用陳述句問,那是會不同的。第一天我不知道他們怎麼逃出來的,我請他們畫畫時他們沒有辦法畫(921時,即使孩子說不知道怎麼畫,終究還是畫出來了),所以我就用結構式(主題式)的請他們畫(我用的是風景構成圖,剛好也包含了河流和山,這個不但可以評估,也可以引發他們對故鄉的聯想)。他們都很認真的參與,但請他們畫失去的東西時沒有人願意畫。可是第二天我先和他們談逃難的經驗(基本上孩子們沒說,我就直接說出我從大人那邊聽到的情形)後,因為他們匆忙離開一定有心愛的東西沒有帶出來,我再請他們畫,就有人可以畫出來了。所以先了解他們逃難的經驗對我們進入孩子的世界是有幫助的!

做一點小分享,希望各位夥伴能順利進行!

也請小心,別過度看新聞,進收容所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我每次回到家就猛睡,所以也請助人之餘,注意一下自己的身心狀況!

我覺得長期之際還是要公會出面和官方協商,高雄縣工會已進行,台東工會可能開始了吧。其實現在或許我們能做的是陪伴,我覺得三個月後才是關鍵,因為很多志工或團體會以三個月為一個割點而離開災區,可是災區的民眾是三個月後才剛好穩定災後的事,才可能開始想著「將來」,三個月後的情緒或許會更糟糕,所以我們若真的想「長期」抗戰,可能還是得依賴組織的力量!希望我們可以盡一點微薄之力!

明天出國一個星期,所以草草寫下這幾天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面對災民深刻的體會施比受更有福,進入災收容中心短短的兩天,我得到的遠比我給予他們的還多!為他們祈福,也願各位夥伴協手同心幫助他們!

邱敏麗2009.8.17

(作者為精神科心理師、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幼保系講師。本文轉載自華人心療網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