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恐怖情人,年輕族群親密關係暴力有保護傘了

by 林美薰

近年來恐怖情人謀殺案件頻傳,尤以2014年張彥文殺害女友一案最叫人震驚,原本是親密愛人,如今卻重下毒手,由愛生恨的暴力更是殘忍。其實早在兩人交往期間,張氏已出現對女友的暴力行為,甚至對女友性侵,因女友無法忍受其操控行為提出分手,但張氏不願放手,仍舊糾纏跟蹤,甚至侵入住宅,正當女友無助地想搬離住處時,沒想到張氏在清晨守候家門外,侍女友出門之際揮刀狂砍,造成一個美麗年輕生命的逝去。

修法後為未同居親密關係撐起保護傘。unsplash@byaa Eldin CC BY 2.0
修法後為未同居親密關係撐起保護傘。unsplash@byaa Eldin CC BY 2.0

親密關係暴力不再是所謂夫妻/同居人間才會發生的家庭暴力,交往中的情侶也可能會發生。親密關係暴力往往潛藏殺機,一旦衝突暴力攀升,或者雙方談分手時,往往都是致命的危機點。在女性被謀殺的案件中,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統計數字則進一步顯示,有20%的受害者年齡集中在15歲至24歲之間(Kessner,1988),當悲劇發生後,調查這些女性受害者的親密關係時,都會發現她們過去曾經遭受到身體與心理上的虐待(Barrie Levy,1998)。上述研究在在顯示親密關係暴力是與生命攸關的急迫議題,不應等閒視之。

美國與香港的相關調查顯示,年齡介於16至24歲的年輕女性最容易遭受戀愛暴力侵襲,而其中最嚴重的暴力傷害則發生在分手的過程。一項西方的研究調查發現大約每10個高中生裡就有一個學生曾在戀愛經驗裡遭受身體暴力,而大學生遭遇戀愛暴力的比率更高達22%,與成年人的比率相等(Roscoe & Callahan,1985;引自Barrie Levy,1998)。台灣過去並沒有正式研究調查年輕族群的戀愛暴力現況,但本會曾與網路市調公司合作調查指出,將近半數(48.8%)的受訪者曾遭受親密關係暴力,而且以發生在「男女朋友階段」為最高(60.9%),顯示戀愛暴力的預防教育應從婚前開始,讓在交往中的情侶對親密關暴力有足夠的認識和警覺,避免遺憾發生。

許多交往中的情侶都是未成年人,我們很關心這群年輕的被害人是否能受到法律保護,若在暴力之初,能有資源介入,才能免於事態擴大,生命受到威脅。過去家庭暴力防治法雖規範保護令制度,但只能是20歲以上,且與對方為(前)夫妻/同居關係者。對於未同居的被害人卻無保障,成為親密關係暴力保護傘的大漏洞。本會與許多團體的努力下,家庭暴力防治於104年1月23日修正通過,16歲以上未同居的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也可成為保護令的聲請對象,同時主管機關也應提供協助與輔導措施。暴力的內涵也不限於肢體傷害,包含控制、強迫、跟蹤等隱微暴力都可以向法院提出保護令聲請,以隔絕加害人的接觸與傷害。

年輕人交往中的親密關係暴力往往隱晦不談,甚至他們也缺乏辨識知識,有時以為控制是一種愛的方式或以為暴力顯示對方很在乎自己。因此,加強與年輕族群對話,幫助他們及其家長認清暴力情人,是未來重要的課題。隨著家庭暴力防治焦點延伸到年輕族群,正希望能即早介入,即早杜絕恐怖情人與憾事發生。現在加上立法的支持與保護,雖然自2016年2月才開始實施,但相信法律保障更能幫助被害人勇敢走出暴力陰霾。

(作者為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

延伸閱讀

網氏針對家庭暴力法的執行成效及現況,逐年為讀者分析整理,也邀請妳/你一起關心、參與:

相關網站:

觀看次數:

One Commen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