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娟/以「成家基金」取代聘金、嫁妝更符合現代婚禮精神

by 郭慧娟

曾經有一位朋友跟我抱怨,他娶媳婦時,跟女方家人因聘金和嫁妝鬧得不愉快,例如「一開始說不會照傳統收聘金,後來又說也不能都沒有象徵性的禮數」、「我們也提醒:男方多少聘金,女方也該給多少嫁妝……」雙方家庭一來一往談錢的事,婚還沒結成,彼此兩個家庭不但留下心結,還讓一對新人十分尷尬。

現代新人多自由戀愛平等成長,聘金、嫁妝還存在何種意義?Photo by Wu Jianxiong on Unsplash

還有一位親戚,提親時雙方家長都說:「彼此方便就好,我們不古板,也不用謹守舊禮」,結果,訂婚時因男方沒有象徵性地擺出「聘金」,女方家長卻當場表明會準備家電等一批嫁妝,令男方家長被親友嘲笑不體面,顏面盡失,心中產生閒隙。

另外,我也常在上課或活動時遭人詢問:「為什麼結婚男方要給聘金,女方要附嫁妝?這是什麼意思?」、「收受聘金好像在『賣』女兒,感覺怪怪的。」或是「傳統要收聘金,現代既然大多不收,那何必還要象徵性的擺現金或開支票,是充場面嗎?可以免俗不做嗎?」對很多籌辦婚禮的新人和家庭來說,有關聘金和嫁妝的協商和準備,應該是最尷尬和頭痛的事。許多人光知道訂、結婚要備聘金和嫁妝,卻不知為何要如此做,即使感覺不妥當,也不知該如何與對方溝通與協商。

事實上,傳統聘金和嫁妝都有其時代背景和需求,但隨著社會變遷、時代改變,心態和作法若不適度調整或重新詮釋,就會造成疑惑和困擾。

傳統觀念認為女兒是「外人」,女性只有到結婚才是真正「有所歸屬」。男方之所以準備聘金和聘禮,一方面代表男家答謝女方父母養育辛勞(略有隱含買賣女兒「買賣婚」之意),另一方面也是展示自己經濟條件,表示具有養育妻女能力。昔日男方若拿不出聘金,多難成家娶親,女方也是從男方提供的聘金窺知男家的經濟條件。

隨著社會變遷,以「成家基金」取代聘金嫁妝概念。Photo by Han-Hsing Tu on Unsplash

隨著社會變遷、婚禮核心精神改變,以及國人經濟能力好轉,越來越多人覺得提親若還談聘金或收取聘金,好像涉及金錢和利益,實為不妥。但若不要聘金,又恐女兒被視為「無價值」。而相對於聘金,嫁妝的多寡除顯示女家財力外,也關係新娘身價與未來在夫家的「地位」。最後聘金和嫁妝都淪為做面子的形式。

從前婚姻憑父母做主、媒妁之言,如今多是自由相識戀愛;婚戀觀念也由男娶女嫁轉成平等成家;婚姻精神更從男尊女卑逐漸企求互相的對等尊重與包容。現代婚姻既是男女雙方的平等結合,權利義務和籌辦婚禮事務和費用,也應視雙方家庭或新人個別差異和情況進行協商與討論。若能將原有的聘金和嫁妝概念,改成雙方家長致送新人「成家基金」,轉化其為父母對孩子的祝福與情意的表達,是否更能符合現代婚禮意義與目的?

當新人雙方邀集父母長輩一起協商婚禮細節時,雙方家庭都可以表明「隨時代改變,我們依個別情況及需求,給予孩子們實質的成家支援,就免除傳統的聘金和嫁妝作法」,若雙方都能達成共識,則皆大歡喜。倘若無法廢除聘金與嫁妝儀式,仍應簡化、淡化聘金、嫁妝的重要性,以象徵性意義的禮品或心意取代之,減少勞民傷財和無意義的花費與準備。

(作者為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講師)

了解慧娟在婚姻喪葬禮俗的觀察與反思,文章如下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