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心,愛無限─生活者工作坊的巧思

by 黃淑文


(翁美川,左二。圖片由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提供)

每回看見案頭這首詩──「我在沉默中等你,這裡有些黑,你要敢走過來才好……」總會想起默默陪伴精障朋友長達18年的翁美川。她,是合作社第二屆理事,長期帶領「媽媽生產班」,目前是「生活者工作坊」的負責人。

不能忘本的一段,共同購買與媽媽生產班

「生活者工作坊」成立的歷程,要從1993年一群媽媽「共同購買」談起。

早期「共同購買」,曾租過中和景平路,落腳士林福林社區 (當時,福林社區是台灣第一個經社區居民一起參與河堤整治規劃。美川也是當時參與者)。組織逐漸擴大,搬到三重,留下「士林」這個據點,取名「好所在」做 為取貨點(當時只有班的配送)。往後,才慢慢發展出各地的「好所在」與「取貨站」。

當年的理想,是想透過共同購買,集結消費的力量,關懷生 活的土地,最後落實社區的經營。因此「士林」這個據點的發展歷程,也印刻著「台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結束,到「生活者工作坊」的蛻變再生。多年下來,因為 美川的關係,「士林」這個社區據點一直扮演著「媽媽生產班」、「精障朋友工作訓練」、以及「士林好所在」(提供社員和社區朋友活動的場所)三大功能。

惜物愛農的心意,創造社區媽媽二度就業

美川說,早期成立「媽媽生產班」,是想把農友生產過剩,或有瑕疵的農產品,加工製作成果醬和手工食物。不僅「惜物」,也提供社區媽媽二度就業的工作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早期的果醬泰半進口,當年媽媽的巧手不僅製作台灣「本土」的果醬,還曾親自泡豆做豆乾,剩下的「豆渣」,還一點也不浪費的揉入麵粉,做成又Q又好吃,外面買也買不到的饅頭。

除了帶領媽媽從家庭走出來自己創業,美川說,「媽媽生產 班」也是媽媽們心靈充電的好地方。許多媽媽長期一個人在家帶小孩,走出來加入團體,必須試著學習過團體生活。多年來,有的媽媽從失眠,沒自信,關在家裡胡 思亂想,一步一步敞開自己,和別人分享喜怒愛樂,變得開朗樂觀;但也有的媽媽因為無法改變自己,而選擇離開。

「合作,需要長期磨合。即使是好朋友變成合作夥伴,仍免不了有摩擦,需要溝通。」美川說,多年來的磨練,使她從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妥協溝通,看清人性,也更了解自己。「不要妄想去改變別人,學習面對困難,才有解決問題後的喜悅」。


(廢棄雨傘做成的購物袋。
圖片由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提供)

陪精障朋友走長長的一段

而最令我感到好奇的是,究竟是什麼緣故,讓她甘心陪伴一般人所畏懼的精障朋友?

美川心疼的說,很多精障朋友生病後,就被關在家裏,導致後來功能退化,像個甚麼都不會的小孩。必須從頭一步一步慢慢教,像當年在家裡帶小孩一樣。

原來,美川是用媽媽照顧孩子的愛心,來陪伴精障朋友。也是媽媽的我,突然覺得自己被撞了一大下。

18年來,已有五位長期受到美川陪伴的精障朋友,在合作 社上班,他們認真耐勞能獨當一面,與常人無異。年近70,跟在美川身邊已有16年的精障朋友阿孟說:「現在每天到『媽媽生產班』當義工,是我人生最幸福最 快樂的時光,因為每天都有一個動力,出來和人接觸,感覺自己被需要。」

近年由於「台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的社員戶籍和活動地點 多在「台北市」,加上真正參予勞動的社員並不多。經過大家討論,決定關閉「台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但仍秉持勞動自主合作事業的精神,由幾位志同道合的夥 伴,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同勞動,成立「生活者工作坊」。目前和士林好所在共同分租,座落於士林福志路38號。

資源再生班,讓居家閒置物有善的循環

「生活者工作坊」也持續過往的理念,帶領「媽媽生產班」,提供社區媽媽二度就業,製作各項產品(環保再告皂、黃豆多穀飯、滷牛鍵、酸奶酪、台式泡菜 等);也與康復之友協會「孫媽媽工作室」合作,以「廢油做肥皂」,繼續提供精障朋友的工作訓練。每週四上午十點至下午四點,是「資源再生班」的創意時間, 將閒置不用的碎布、雨傘布或毛線,經過巧思搭配做成袋子或種種成品。

「我們是環保團體,一定要惜福,期待大家把不要的雨傘布拆除洗淨,回收給生活者工作坊。大家一起做有意義,有創意,有趣的事!」臨走前,美川露出笑容不斷的叮嚀,閃耀著屬於媽媽的溫暖和韌性。

我不禁想著:「一個媽媽除了照顧孩子,究竟還可以做什麼事?心量可以多大?」

從美川靈魂深處跳躍出來的喜悅,可以知道答案。

(本文由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綠主張》2009.5第68期提供)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