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母親與她的婚紗(三)自由戀愛又遵循傳統婚俗的九零年代
by 康傳榆
時至九零年代,隨著八零年代婚紗禮服公司開始提供攝影服務、照相館開始提供婚紗租借服務,兩者逐漸整合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為了競爭,婚紗照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樣化;另一方面,社會風氣似乎往兩個極端發展:自由戀愛與思想逐漸開放的年輕世代開始產生自我主張;以及仍無法完全捨棄、遵循著雙親世代的禮俗傳統。
自由戀愛風氣漸開,婚禮仍遵循傳統習俗
民國81年(1992年)結婚的林心怡回憶,由於長輩保守,露肩或事業線都不被允許,租借的白紗款式多為有著典雅蕾絲大蓬裙的歐式宮廷風格;民國83年(1994年)結婚的林邦文則表示,因為母親堅持而根據前一年完婚的日本皇太子妃雅子的造型,在「鈴鹿造型設計婚紗攝影」訂製婚紗;民國89年(兩千年)結婚的林燕玲回憶,自己結婚時拍了四十張照片、換了五套禮服,大約花費六萬元,訂婚時也換了兩套、結婚時包含白紗為三套,總計十套造型。
過去結婚沙龍照拍攝場景,除了攝影棚或婚紗攝影公司經營的會館之外,最多就是中正紀念堂與青年公園,這段時期則開始流行更加生活化情境。例如:林燕玲的婚紗照,單是棚拍就根據不同造型換置五個場景,外拍則去了當時最熱門的外拍景點士林官邸。不過,她提到此時依然沒有隨場新娘秘書或婚禮公司,新人必須全程自己操辦婚事,婚禮當天一樣必須凌晨四點趕到婚紗公司做頭髮、上妝。
新人必須全程操辦婚禮
九零年代,在飯店宴客的文化剛興起,仍有許多婚宴維持路邊辦桌的形式,但三位女孩或許因為結婚地點都在地狹人稠的台北市、皆選擇於飯店宴客(林心怡在環亞飯店;林邦文在老爺酒店;林燕玲則在圓山飯店)婚禮流程大多依舊按一般台灣傳統禮俗,有不懂之處,婚紗公司會提出建議。林心怡回憶,雖然與先生是自由戀愛結婚、沒有媒人,但婚禮仍請了一位會說四句聯好話的長輩擔任媒人的角色。
四句聯為台灣傳統婚禮習俗的一環,一般俗稱「唸四句」、「講好話」、或「唸七字」,顧名思義就是由媒人、雙方親友、或司儀在婚禮儀式進行中唸誦蘊含祝福新人意味的語句或歌謠。由於多為七字一句、四句一聯、句尾押韻,而被稱為「四句聯」。唸四句聯必須配合婚禮儀式順序,例如新娘上車時,可以唸:「上轎大吉,一路平安,尊敬公婆,和睦子嫂,百年偕老,子孫滿堂。」過去大家最常聽說的俚語如:「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也算是四句聯的一種,另外還有閩南語四句聯如:「新郎和新娘,還在新娘房,勿通給我等,甜茶就緊捧。」只不過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價值觀改變,一些傳統四句聯賀詞也逐漸演變或失傳。
女性意識提升,部分新娘揚棄傳統陋習
九零年代初,台灣女性意識剛抬頭的年代,有些時髦的女孩開始思考傳統禮俗的意義、以及採用更西化的婚禮儀式,好比林邦文,她笑說自己不但堅持婚禮不要潑水或丟扇子等,代表「嫁出去的女兒像潑出去的水」、「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遵守三從四德」等寓意的禮俗,還在老爺大酒店舉辦的婚宴上,撥放《卡農》組曲,宣佈開席,甚至在人人都用紅色燙金喜帖的年代,堅持使用藝術家夏卡爾(Marc Zakharovich Chagall)的1938至39年的著名畫作《艾菲爾鐵塔的新娘與新郎(The Bride and Groom of the Eiffel Tower)》作為喜帖,為了還原名畫色彩、差點逼瘋印刷廠。
(作者為英國伯明罕城市大學藝術設計史研究所畢業,曾先後於英國百年精品百貨擔任女裝採購企劃助理、中國設計師品牌華東區項目公關經理與設計管理副理、以及多間電子與平面媒體特約撰稿,現為「紀物書館」幕後管理員之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