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食品全台拉警報!

by 林雅惠

知名歌手林宥嘉曾公開表示:「我愛吃,我關心我吃的食物,我要一個安心的社會」;廢核女王劉黎兒不斷在媒體上投書大聲疾呼,希望大家為了孩子趕快出聲;日籍台灣媳婦,同時也是主婦聯盟合作社社員的小宮有紀子,擔心日本人拒吃的東西卻將要出現在台灣餐桌;台灣十餘個公民團體舉辦「台灣不要成為輻銫廚餘桶」記者會,抗議衛生署餵大家吃輻射!

到底是什麼事,讓多方站出來高聲呼籲呢?

那就是我國行政院衛生署於六月底公布「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安全容許量標準」修正草案中,將一般食品人工核種銫-134、銫-137容許量由370貝克/公斤,調高到600貝克/公斤,不僅高於日本核災後暫定標準500貝克/公斤,更為日本現行標準100貝克/公斤的6倍。因此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於8月15日率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瘋綠電行動聯盟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十二個公民團體召開聯合記者會,對此草案內容提出強烈質疑,呼籲衛生署切勿調高容許標準,放行輻射污染食品進入臺灣,危及國人健康,嚴格守護民眾「免於吃到輻射污染食物」的權利。

主婦聯盟在記者會中提出「輻『銫』入侵、食不安心!」口號,並發表三大訴求:

  1. 提出食物輻射安全容許標準的健康風險評估。
  2. 公開研訂標準流程並召開說明會。
  3. 公佈進口食品來源與食品輻射檢測報告。

之後與諸位立委及多個NGO團體接力舉行公聽會、抗議記者會,希望政府能嚴格為國人食品安全把關,莫讓台灣成為輻「銫」廚餘桶。

環保團體抗議衛生署放寬食品中輻射污染安全容許標準。圖片由主婦聯盟基金會提供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陳曼麗表示,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福島核災,引發全球重新反思核能的危險性,核災外洩的輻射對於食物、飲水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已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身負維護國人食品安全衛生責任的衛生署,對食品中核輻射污染的管控應更為嚴格,斷無在此時反而放寬半衰期長達30年之久的銫137與銫134容許量的道理。更何況,日本已於今年四月下修銫的容許標準,由原訂的500貝克/公斤降為100貝克/公斤,讓人不禁要問:在日本境內無法販售的輻射污染食品,未來是否更可以大舉登堂入室進入臺灣,吃進國人的身體裡?

世界衛生組織(WHO)食品安全專家英巴瑞克(Peter Ben Embarek)在福島核災後曾說,日本可能會有更多食物受輻射感染,其中最讓他們關切的是綠葉蔬菜、牛奶、雞蛋與肉類。他更表示食用遭輻射污染的食物,會增加未來罹患癌症風險。 國內學者王榮德表示,依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世界衛生組織的「組織、器官和系統在游離輻射下之生物效應」,受輻射影響全身的任何細胞都有可能造成細胞分裂、DNA改變造成癌症。

此外,深海魚具有洄游性,國內捕撈並無法得知魚類經過之處,而加工食品的說明往往僅標示製造地,但原物料來源卻來自各地,消費者往往無從得知來源是否安全無虞,諸多面向顯示政府不應單純只針對進口食品,國內食品也應從嚴制訂。

檢測方式不足

針對民間的疑問,原子能委員會輻射防護處簡任技正廖家群表示,目前市面上的食品,需先經過18秒的表面快篩,確認有銫137存在,才會進入檢測是否過量,這階段才會將食品碾碎。但快篩並無法正確檢測出食入的濃度,魚我們不可能只吃外面的魚皮,而不吃生物累積較高的魚肉或其他部位,政府與檢驗單位不應用粗糙的方式來為人民把關。

在六月的修正草案中,官方另增訂了鍶、釕、鈽等7種核種在食品容許輻射之標準。但廖技正亦承認,台灣檢測單位和日本相較確實比較少,人、設備配置有限,加以鍶與其他人工特殊核種(β射線)量測困難、成本過高,因此遵循日本經驗採比例原則,去推估計算食品內各核種可能含的濃度。既沒有經實際檢測,何來安全標準值,政府不斷強調的「安全無虞」不攻自破。

施策標準寬鬆

台灣輻射安全促進會理事長張武修表示,衛生署依照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 每人每年承受輻射容許劑量1毫西弗,來估算輻射食品安全容許標準,他提醒要注意跨核種統計,而非單一核種。如果我們要跟上CODEX的標準,我們要同時把多種核種加在一起,不是單獨來看;因為很多的情形是二、三種核種都會同時存在食品中,如果你單獨看,標準值一定要更高才行。日本約六成糧食需仰賴進口,而台灣為七成,但歐美國家糧食自給率早已破百,甚至部分還高達200~300 %,攝入國際上輻射食品的風險相對為高,何以將CODEX等歐美標準計算模式來運用在台灣呢?

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蔡淑貞組長表示,日本福島鄰近5縣市,其食品是不得輸到台灣的,我國標準較他國更嚴格;但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與厚生勞働省, 7月底發佈的各國進口日本食品規範顯示,歐盟、挪威、瑞士…等多個歐洲國不得輸入日本福島鄰近12縣市物產,離台灣最近的中國,規範停止進口日本鄰近10個縣市之食品與飼料,限制的縣市尚包含距福島250公里遠的東京,其他進口則需出示日本官方檢驗與產地證明。

日前明治、和光堂、森永三個品牌的嬰兒奶粉被驗出碘,雖其碘攝入量少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攝入量(也就是每天每公斤體重15微克)的三分之一,但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仍禁止輸入相關產品,並呼籲家長停止讓嬰兒飲用,反觀國內並未看到有其相對應的措施。國際上針對輻射污染食品積極控管隨處可見,相較台灣新制的寬鬆政策而言,何來「嚴格」之說!

核能發展至今也不過五十餘年,輻射防護的衝擊所見、所知應僅冰山一角,現階段仍歐美未能有完善的防護措施。在距離車諾比三百公里遠的Drozdy小鎮至今仍逃不過高輻射污染,當地嬰幼兒一出生多被診斷畸形或免疫系統異常等疾病,輻射物「銫」就算90年後也不會消失,不僅不會消失還會不斷透過攝食累積在人體,因此政府應每個月公佈實際檢測數據,而非僅半年才公告一次「未達標準」。

如今衛生署食品輻射限值之變更公告60天期限已過,政府目前決定暫緩此事,但民間團體仍呼籲官方應參考飲食與生活習慣相似、並鄰近的亞洲各國輻射食品容許標準相關政策與考量,並廣泛蒐集史上重大核災之後,食用高劑量輻射食品的民眾,健康影響等資訊,並積極舉辦相關研討會、公聽會、聽證會,強化公私兩方風險溝通,經充分的公共討論,廣納各界意見,而非片面宣布修正草案,置台灣人民健康安全於不顧。

(作者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One Comment

  • Pearlene

    It’s amazing to visit this website and reading the views of all friends concerning this article, while I am also
    keen of getting knowledg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