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年貨,妳/你買的是輻射污染的食品?
by 黃嘉琳、林雅惠
歲末年終,伴隨著街頭巷尾的節慶氣氛,許多主婦主夫們已經陸續安排著採辦年貨和佳節大餐,日本進口的高檔水產魚貨、點心零食向來都是注重食安和品味的民眾心中,願意掏錢購買的首選。
然而,大多數民眾不知道,截至2013年12月中旬,共有192件日本進口食品遭檢出人工核種碘或銫的殘留,範圍遍及茶、水產、醬料、 水果、冰棒和薯條棒等加工食品,隨手舉隅可看到:碘-131達到132貝克/公斤與 銫-134和銫-137總和高達321貝克/公斤的綠茶粉、銫驗出每公斤106貝克的小麥粉和每公斤156貝克的冷凍鯽魚等等,由於符合標準,因此全數放行進入台灣市場與端上民眾餐桌。
日本超市超過每公斤 20貝克拒販賣食品
對照日本當地的情況,日本一般超市對輻射污染食物的自主管理嚴格,普遍以每公斤20貝克為基準,超過這個標準的,在超市裡不能出售(見 〈拒吃日核廢食品 消費者自求多福〉。然而,臺灣政府則大開方便之門,以370貝克/公斤(臺灣規定)或100貝克/公斤(日本規定)的寬鬆門檻放行,在日本銷售無門、超過20貝克/公斤的輻射污染食品,早就登堂入室進入臺灣人的餐桌和肚腹,竟無人知曉他們花了不少新台幣購買的日貨,其實可說是低階核污染食品。
釣客在關東千葉縣江戶川裡釣起的鰻魚,經檢驗發現每公斤含有140貝克的放射性物質—銫,超過日本現行規定的每公斤100貝克標準;東京電力公司公布從福島核一廠專用港灣捕獲一條六線魚,被驗出體內輻射污染高達每公斤74萬貝克的放射性銫,是日本食品安全標準的7400倍;南韓研究機構調查顯示,自從近期福島核電廠屢屢傳出輻射滲漏、外洩等事故,對海域、土壤造成污染,近八成受訪消費者減少了水產品消費。
這是2013年的消息,距臺灣2500公里之遙的核電廠事故並未告終,而是逐步進逼。反應爐爆炸後製造的大量放射性物質,持續在空氣中、土壤中、河川海洋中流動散佈,甚至透過植物和動物的吸收進入食物鏈,為人類所攝食,包含與日本食品互動極度密切的臺灣市場。
他國嚴把關,我國呢?
日本食品大舉進口來台,但國人普遍對於輻射食品知識的不足,常遇到民眾反應「我不要買日本的食品就好了」,但市面上進口食品產地與成分多標示不明,日本早已充斥混合稀釋食品與甲地產乙地包裝的情況,且國內檢驗樣本數不多、鬆散,缺乏統責單位與標準,看著鄰國日本、香港、韓國紛紛因檢測到輻射食品而加強把關,不禁為國人的輻食安全捏了把冷汗。
2012年6月,我國衛生署公告「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安全容許量標準」修正草案,卻欲將我國食品輻射汙染銫134、銫137的容許標準從370貝克/公斤放寬到600貝克/公斤。同年10月,在主婦聯盟等民間團體的壓力之下,衛福單位方於每週公佈的檢測結果中加入「檢出件數」、「輻射檢出種類及數值」等兩項。
然而,當我們要求衛福部告知究係那些日本進口產品遭受汙染,他們卻始終三緘其口,堅守「絕不公開檢驗輻射食品名稱、絕不公布進口輻射污染食品廠商名稱、絕不說出商品鋪貨通路」,理由都是:並未違反台灣食品輻射容許值的規範,因此為了保護廠商權益,不得公布。
2013年11月,透過立委偕同主婦聯盟基金會與相關主管單位的斡旋會議,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終於答應,將兩年多來檢出的178件輻射污染食品品名公布在官網上,檢出率約有千分之四。其中檢出低劑量輻射的食品以茶類最多,其次水產、加工類食品(含外包裝)等次之。不過,這些也只是如「抹茶粉」、「鮭魚薄片」、「冷凍秋刀魚」、「奶茶醬」、「栗子」和「飲料主劑」等模糊的品名揭露,到底是那家廠商進口、代理、鋪貨通路等等,至今仍無人知曉。
真的不希望,未來的我們必須像日本影片「希望之國」中的主人翁一般,拿著輻射偵測儀在超市選擇食材。
註:本文內容改寫自近在身邊的遠方-加倍奉還的食物輻射污染、歷史的價值就是教育:從輻射食品教育談起。
(作者黃嘉琳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林雅惠為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