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孩子正確的飲食觀
by 陳民傑
在「碗中的未來:從共同購買邁向食農教育」論壇中,幸福農莊負責人陳惠雯回顧了她的務農之路。「以前以為農業是個沒有前途行業,沒想到有一天當了農婦。我想,哪怕是八、九十歲,只要身體還能動,我都還想當農婦。」
孩子的健康是陳惠雯進入農業世界的起點,這段轉折看似偶然,但其實有跡可循。自然農法的種子早在結婚前已經埋下。當時陳惠雯在日本接觸到無農藥無肥料的秀明自然農法,「吃到有生以來吃過最好吃的番茄!」她因而有了省思:「既然用自然農法就可以把食物種得這麼好吃,那麼,我們用農藥、肥料,種出來的食物卻有毒又不好吃,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於是,陳惠雯在台北郊外找了個小小的家庭農地,週末帶著孩子親近土地,種出來的蔬菜被蟲子吃掉的可能比他們收割帶回家的還要多。就這樣,他們一家從中發現務農的樂趣,但陳惠雯從來也沒想到自己會成為「農婦」,直到孩子的健康出了問題。
孩子的父親是醫生,他們一家非常注重平日的健康飲食。後來,陳惠雯在坐月子期間疏於照顧大女兒,「因為阿嬤的寵愛,大女兒在那一個月大概吃遍了過去所有我們不允許她吃的食物,尤其是樓下超商賣的零食。」女兒的身體開始出現異狀,證實是得了異位性皮膚炎。
陳惠雯與丈夫都深知改變食物才是根本的對應方式,因此她開始認真看待種菜這件事,把農地變成家裡的食物來源,而無毒的食物讓孩子有了健康的身體。偶然成為「生產者」,在實作的過程中瞭解糧食跟自身健康,以及跟自然環境的密切關係;因此,她從農莊出發,把食農教育的觀念帶給社會大眾,尤其是孩童。
陳惠雯在會中分享家裡五個小孩的生活照,陽光笑臉見證了她在家裡的食農教育實踐。她說,孩子們不曾因為生病而打針吃藥;冬天裡,小女兒穿著短袖衣服赤著腳在田裡跑跑跳跳。「她從小身體都很健康,而且個性穩定。這跟食物絕對有關係。」
「教導孩子正確的飲食觀念,知道什麼才是對的食物。不是以強迫的方式,而是讓孩子學會選擇。」食農教育的重點在於建立孩子正確的觀念;縱使孩子不出門,假日來到農莊的小朋友也會把許許多多他們家不曾出現的食物帶進來,我們無法把孩子跟整個大環境隔離。所以教育環境需要改變,論及這一點,她在論壇中分享自己的日本經驗,認為像日本這樣制定《食育基本法》.是台灣社會應該朝向的目標。
陳惠雯說,食農教育從家庭裡的實踐,到學校的課程安排,「所有人都可以做,缺的是熱心的媽媽,以及願意投入的學校。」
往往在食安危機爆發後,我們才驚覺原來消費者對食物的知識如此匱乏。縱使部分業者黑心,若消費者不願意為了健康安全的食物而多花一點心思,我們的社會也就不可能會出現好的食物生產者。「越多人懂得選擇,栽種健康食物的生產者就越有勇氣去做他們的工作。」回歸根本,正是我們常說的,消費的力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