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課程讓孩子親近土地

by 陳民傑

我們常說食農教育要從孩子小時候做起。宋秉明則說:「根據我們的經驗,7歲的小孩,17歲的大學生、37歲的國小老師,一直到47歲的大學校授,在食育方面全部是零蛋!他們竟然會為了饅頭發起來而驚奇,還會說『什麼都不加,怎麼會這麼香呢』這種話!」從課堂到廚房、農田,宋秉明身邊都是這樣的驚嘆聲,以及一雙雙發光的眼睛,而學習的樂趣便在其中;在觸摸大地以及處理食材的過程中,無數的學生開始改變他們看待自身與世界的視角。

校園午餐需要與食農教育更多的聯結。主婦聯盟基金會提供

宋秉明任教於東華大學環境學院,他帶領的「生態旅遊及綠生活實驗室」,是一個與大學生和研究生組成的團隊,這幾年來以東華大學為中心,結合大學的教學與研究,並且善用東部的環境與農業資源,積極投入食農教育的實務推廣。

宋秉明說:「這一切都從『吃』開始。從吃談起,一切就好辦了!」大學生都太年輕了,本來是最不在意「吃得健康」的族群;但是,環境出問題了,很多大學生已經開始面對健康問題,想要從改變飲食調理身體。「談到健康,我馬上引導,告訴學生:『也請你注重農人的健康!』我們有各種方法去除水果的農藥殘留,但你有沒有想過,農人正暴露在高濃度農藥的環境中。」從「吃」切入,最終要談的,還是友善的農業——對消費者友善、對生產者友善、對土地友善。

農業與環境是密切相關的,而慣行農法總是跟環境永續背道而馳。一方面是消費者的覺醒,另一方面是生產方的結構改變,才是島嶼的希望所在。而東華大學的這個團隊在做的確實就是這件事。自2010年,宋秉明為大學部學生開了一門通識課「校園綠色廚房」,同時實驗室師生為東華大學附屬幼稚園做「食育導入」,即是把孩子的供餐替換成有機食材。今年(2013)2月開始,他們在校園開辦了「綠色實驗餐廳」,這是團隊的一大挑戰。9月起,實驗室更推出了「食農學院」計畫,帶學生到有機農田或進入廚房去進行體驗式學習。此外,他們還正在嘗試爭取學生宿舍廚房;宋秉明說:「學生要奪回飲食自主權,連廚房都沒有,談何自主。」

共煮共食,是課程實作之一;因學校的種種限制,宋秉明只好用自家的廚房上課。「我會問學生家裡的拿手好菜,可是,三分之一的學生,家裡沒有拿手菜這回事!」現代生活早已讓我們遠離大自然,食品工業的發展最後也奪去了我們選擇食物的自主權。宋秉明曾經想要以供應便當的形式開始推廣食農教育,「可是學校不理會這樣的計畫,我只好找學生,我們自己來做,以公平交易、在地經濟的理念,賣了半年的便當,服務876個人次。所有食材從產地到餐桌,都建立了完整的資料。」

東華大學有地利之便,方圓數公里內便有許多農田,既是同學們體驗的場所,也是綠色實驗餐廳的食材來源。宋秉明敘述這樣一段經歷:東華有機專區有一塊七分地的稻田,他因為帶學生上體驗課而參與了種植過程,知道這是優良安全的稻米,於是提出由東華大學來買下。一般上稻米的收割費都是由農民負擔,但宋秉明認為應該由買方來付。這樣一筆花費當然也就提高了食材成本,部分再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是,這食物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上,這條軌跡是有故事的,消費者會知道眼前的這一包稻米讓農民沒有受到剝削、沒有暴露在農藥的危脅中。宋秉明將之視為一種實驗——改變現有農產品供需機制、發展在地經濟的實驗。

「我們把這故事告訴消費者,如果消費者願意一起來買單,則實驗成功。」以教育建立知識與觀念,再以行動去改變現有的結構,宋秉明的實驗確實為我們開展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