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對錯
by 小勤
可能是因為多元成家議題持續延燒,我最近常常想起「婆家就是妳家」(The Family Stone)這部電影。
電影的劇情很單純,講述一個家族在耶誕節團圓時發生的事情。除去戲份不多的孫子輩,史東家共有八名主要成員,母親希波、父親凱利、大女兒蘇珊納、二女兒艾咪、大兒子艾佛列、二兒子班、小兒子泰德,以及泰德的伴侶派崔克。家族成員的塑造顧及了多元性,家中溝通的語言以英語和手語為主;成員中有異性伴侶也有同性伴侶;有人懷孕、生子,也有人領養小孩。
大兒子艾佛列邀請女友梅洛帝絲到家中過節,藉此把她介紹給家人認識。接著,有人壞心、有人弄巧成拙、有人出軌、有人隱藏祕密,當然也免不了有人做了不該做的事與該做的事。梅洛帝絲甚至硬是拉了妹妹茱莉來壯膽。總之,過程並不順利,但結局溫馨感人。情節發展簡單明瞭,男女主角間的愛情糾葛甚至有些老套,但是一場晚餐的戲卻非常精彩。我可以因為這一幕戲,而一看再看這部電影。
晚餐時間,史東一家八口以及梅洛帝絲與妹妹茱莉共十個角色,在餐桌上展開對話。由於泰德與派崔克正在辦理領養小孩的手續,話題也就兜到這件事情上頭。 急於融入這個家庭的梅洛帝絲,提出性向天生或是教養造成的議題,更進一步詢問身為同志的泰德與派崔克要一起養育孩子不會有所顧慮嗎?
講白一點,她認為被同志帶大的小孩,很可能也會是同志,而且,這是一件值得擔心的事情。
在這一番滿是憂慮的提問之後,史東 一家人四兩撥千金,開始拿自己的家庭環境說笑,討論家裡頭的裝潢品味這麼糟怎麼可能培養出同志小孩。爸爸凱利向梅洛帝絲解釋,他們一家人都相信性傾向是人與生俱來的特質,就像手的靈巧度一樣。艾佛列轉而揶揄母親,說希波在教養過程中,刻意地嘗試培養出同志小孩。希波則笑答,她不是嘗試,而是衷心盼望三個兒子都是同志,只可惜事與願違。這一來一往的玩笑話,點出性傾向不是透過特定教養方式就能刻意養成的。
在這一陣諷刺主流價值以及偏見的嬉鬧中,梅洛帝絲卻突兀地追問:
“You didn’t really hope for gay children, did you? I don’t think anyone wishes for that.”(妳並非真的希望孩子是同志吧?我不認為有誰會那樣期望。)
氣氛頓時從輕鬆、歡樂轉向愕然、緊繃。然後,那個可怕的形容詞從梅洛帝絲的嘴中脫逸而出。
“I just think any parent would want a NORMAL child.”(我只是認為,任何一個家長都希望有個正常的孩子)
一個存有定見的是非問句,與兩個帶有特定價值判斷的直述句,不只將同志這個身分貼上「不正常」的負面標籤,同時也強化了異性戀的「正常」對比 。希望孩子是同志令人覺得奇怪,希望孩子是「異性戀」就不奇怪了嗎? 「異性戀」與「同性戀」,被擺在相對位置,甚至有了高下之別。
有朋友跟我說,其實梅洛帝絲說得也沒錯,她只是無知,才會在不對的場合講出那些話。她想表達的,也許是,為人母、為人父者多半希望孩子的人生可以多些助力、少些阻力。而在現實的狀況下,與主流價值不相符的身分認同會遭遇許多困難,因此,出於保護孩子的角度,家長不會真的希望孩子是同志。
可是,性傾向沒有好壞,更沒有對錯阿。如果保護孩子,就要預設一條鋪好的路,期待她/他壓制自我認同,那麼這種保護不過是強制的暴力。知道身為同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那麼,就不要使它難上加難。我私心覺得,與其希冀孩子以特定的性向在社會中獲得較少的阻力,不如期許自己成為助力的一部份。因為,錯的從來都不是孩子的性向,是那偏頗、嚴苛的主流價值。
我非常非常喜歡希波在這一幕裡最後的一句台詞。希波對泰德說:
Hey! Hey, you. I love you. And you are more normal than any other… asshole sitting at this table. OK? (喂!喂,你。我愛你。而且你比在座的任何混蛋都來得正常。知道嗎?)
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真正深刻、寬廣的愛,不會有「如果妳/你和別人一樣『正常』」這樣的附加條件。
瀏覽小勤的其他文章:
- 那個「因為被咖啡燙到而投機致富的女人」不存在
- 在公主以外,我們還擁有很多很多
- Strong is Beautiful
- 被遺忘的女運動家
- 公主大改造
- 女巫看女巫
- 發聲同時傾聽
- 《第二性》英譯本的身家調查
- 關於she、he以及my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