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婦之聲」未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婦援會出版阿嬤藝術集

by 甘軒軒

八十三歲的阿嬤
慢慢畫出十三歲的少女
她說
那是花樹下,記憶中
永遠純真的自己

–曾淑美《勇士與彩虹》

1996年,婦援會設立「阿嬤身心照顧工作坊」,這是亞洲第一個有系統地專為「慰安婦」倖存者所辦理的長期工作坊,在婦援會社工、諮商心理師、藝術治療師、精神科醫師、瑜珈老師的專業協助及陪伴下,阿嬤們漸漸學會如何面對過去的創傷,展現令人動容的自我療癒力量。

盧滿妹阿嬤的畫作「現在的我」。婦女救援基金會提供

長達16年的身心工作坊中,阿嬤們留下許多參與藝術治療課程的創作,每件作品都見證了身為性暴力倖存者的喜怒哀樂與復原的歷程,相當珍貴。因此,當2016年婦援會參與由韓國發起的「慰安婦之聲」(Voice of the “Comfort Women”)計畫,向聯合國申請將「慰安婦」相關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時,特別挑選了73件台灣「慰安婦」阿嬤們在身心工作坊中創作的藝術作品,提交做為申遺檔案。令人遺憾的是,受到政治力的介入與干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17年10月底公布的「世界記憶名錄」入選名單中,「慰安婦之聲」計畫並未獲選(見 「慰安婦之聲」未列世界記憶名錄 婦援會譴責日本政府阻撓Another voice lost, Korean ‘comfort woman’ dies)。儘管如此,無損這些「慰安婦」阿嬤們的藝術創作所代表的重要精神與意義。

陳蓮花阿嬤的水彩蠟筆畫作品–太陽。婦女救援基金會提供

為了讓民眾能夠對阿嬤們的藝術創作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婦援會從73件「慰安婦之聲」的申遺檔案中,再選出包含手繪畫、吹畫、面具彩繪、拼貼創作等44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結成冊,並邀請長期關注「慰安婦」議題,為阿嬤寫過不少文章的作家曾淑美擔任主編。曾淑美以阿嬤們的作品發想,創作多首搭配的詩文;訪談多位帶領身心工作坊的老師後,整理寫下工作坊進行的過程與阿嬤們的心境轉折;並且撰寫書中所收納作品的創作者:宛女、沈中、秀妹、滿妹、蓮花等5位阿嬤的生平故事介紹。婦援會將這本藝術作品與詩文集命名為《勇士與彩虹》,因為過去20多年來,阿嬤們已經從戰爭性暴力的受害者,轉變為自己生命的勇士,而她們在身心工作坊的創作,正是勇士們歷經風雨過後,生命中一道絢麗的彩虹。

吳秀妹阿嬤創作吹畫。婦女救援基金會提供

2017年12月22日,婦援會為台灣第一座以「慰安婦」為主題的「阿嬤家 – 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舉行開館周年茶會,並同時為《勇士與彩虹》舉辦新書發表會,蓮花阿嬤的兩位孫子許泰源、許智雄,以及沈中阿嬤的孫子俊漢一家人都親自出席。許泰源代表家屬上台致詞時說,在他印象中,阿嬤每次參加婦援會的身心工作坊,回家後都會很高興,因為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阿嬤,在身心工作坊中找到了成就感和自我肯定。他也覺得對阿嬤來說,最害怕的是不被社會大眾接受,但是包括婦援會在內的許多人不但接受阿嬤,還給了老人家很大的支持與鼓勵,他要代表「慰安婦」家屬謝謝大家,也希望有更多人透過《勇士與彩虹》這本書,看到阿嬤們生命中的另一面。

蓮花阿嬤(左)和秀鳳阿嬤在身心工作坊分享藝術治療「故事盒子」的創作理念。婦女救援基金會提供

配合《勇士與彩虹》的出版,「阿嬤家 – 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也同步於一進二樓的女力空間,推出「勇士與彩虹」特展,展覽內容分成兩個主題。「彩虹人生–彩繪心靈」主題展出沈中、秀妹、滿妹、蓮花、芳美5位阿嬤參加身心作坊時,5幅以吸管沾染顏料創作的「吹畫」作品,各自反映出5位阿嬤不同的心境。開朗卻有時感覺孤單的秀妹阿嬤,作品參雜了鮮豔與深沉的色調,而始終無法忘卻日軍惡行的芳美阿嬤,作品則呈現一整片沉重且混亂的黑色與深棕。至於「等待勇士–阿嬤camera」主題,則是以電子螢幕,展出阿嬤們在身心工作坊的攝影課程中,透過自拍、互拍、拍攝自己喜歡的景物等不同方式,所拍下的各種照片。生平第一次拿起相機的阿嬤們,在攝影師的帶領下,學習用不同角度和眼光看世界,也留下許多充滿童趣的精彩影像紀錄。

阿嬤們在身心工作坊中的創作猶如一個個「容器」,存放她們內在的情感、想法與情緒,並紓發積壓在心中無法向人訴說的傷痛歷程。期盼《勇士與彩虹》一書以及「阿嬤家」的「勇士與彩虹」特展,能讓民眾看見「慰安婦」阿嬤們為生命尊嚴留下的,堅強又柔軟,真實而美好的珍貴見證。

「勇士與彩虹」特展展期至2018年3月4日為止。
地點: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56號「阿嬤家- 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

(作者為婦女救援基金會新聞聯絡人)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